給子孫留什么?
給子孫留什么,并非一個人到了暮年才該思考的問題。作為家中的一分子,時刻注重修身養(yǎng)德、勵志向善,既作榜樣又正家風,這才是真正給子孫留“好東西”。
“人之愛其子孫也,何所不至哉!”子孫是血脈的延續(xù)、生命的傳承,苦心經(jīng)營為子孫留點“好東西”,是人之常情。但應該留什么、能否守得住,卻要打個問號。?
清代中丞李馥,號鹿山。此人嗜書,收羅了大量古籍善本,他的藏書標有圖記,上面寫著“曾在李鹿山處”。王應奎在《柳南隨筆》中評價:“中丞所刻六字,寓意無窮,徇達識也?!迸c李馥愛好相同的人不少,圖記多為“某氏收藏”“某人收藏”,以示為某氏某人所有,他人不可奪。然而,現(xiàn)實卻像王應奎所講的,“不及百年而盡歸他氏矣”。?
明代藏書家虞守愚便是如此。他擁書數(shù)萬卷,視之若珍寶。為更好地傳書子孫,他在池中建“東崖書舍”貯之,池上架獨木橋,夜晚則撤去。書舍門口還貼著字:“樓不延客,書不借人。”可嘆的是,這些書并未在虞家停留多久。學者胡應麟虛開高價,虞氏子便把所有書裝了船。書送到后,胡應麟又稱“貧不能償”。最終,大失所望卻急于得金的虞氏子以極低的價格,把書賣給了胡應麟。不知虞守愚泉下得知,當作何想。?
與虞守愚相比,唐代的李德裕用心更深。李德裕竭盡心力建了座平泉山居,此園名品甚眾,臺榭百余所,天下奇花異草、珍松怪石,靡不畢具。為督使后人守住園子,他在《平泉山居誡子孫記》中不僅細述了建園的艱辛,還嚴厲地告誡:“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可即便如此,園中珍奇還是被洛陽有力者取了去。?
“其得之也既難,則其臨終之時,必然留連眷戀,而懼子孫之不能守也。豈知子孫之賢不肖,志趣迥別,即千言萬語,安能禁其不與人哉?”明代謝肇淛看得透徹,他蓋園子,并不費氣力去找那難得之物。行走在山間,見到路旁有好看的石頭,就搬回去放在花竹之間,累積下來,園子便添了幾分郊野間的樂趣。謝肇淛說,這么一來,即便他日放棄也易于決斷、少些牽念。?
藏書筑園,子孫未必能守,遺金留財更是如此。朱之渝在《雜著·教子》中說:“先賢有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jīng)’,今人但思積金以遺子孫,所見亦淺矣。”以錢財遺子孫,無論是“損其志”還是“增其過”,都不是對子孫最好的愛,更何況“錢財傳家”的說法聞所未聞。?
諸多不能守,到底該給子孫留什么?蒲松齡筆下的《錢卜巫》啟示我們:以德遺后。文中的主人公夏商誠樸無二、躬耕自給,鄉(xiāng)人都很敬愛。然而,夏商一直沒交好運,直到58歲忽獲巨金。暴富之后,他越發(fā)接濟貧窮,而且慷慨不吝。妻子勸他留給子孫,他說:“這就是給子孫留東西?!焙髞硐募易訉O承繼、數(shù)世不衰。?
明嘉靖年間,都指揮使戚景通病危,很多人上門探視。見他住宅簡陋,大家關(guān)切地問:“您沒給妻兒留下一點產(chǎn)業(yè),今后他們怎么過?”戚景通搖搖頭,把兒子戚繼光喚到病榻前說:“為父沒有留下什么財產(chǎn),只留給你一顆忠貞愛國之心?!焙髞恚堇^光繼承父志、苦練武藝,終成一代抗倭名將。由此可見,精神的傳承最有價值,也最能流長不歇。?
筆者家鄉(xiāng)有一風俗。每逢白喜事,村中長者便聚在柩旁竟夜長談,這一風俗又稱“坐夜”?!白埂睍r,孝家子孫在一旁端茶倒水,恭敬地聽。長者所談,俱為逝者生前的高德善行,不少舊事子孫未曾聽過?!白埂睍掷m(xù)好幾天,直到逝者被送上山。這一風俗很受尊重,也有利于孝家把逝者的優(yōu)良品行傳下去。?
古人說:“夫門內(nèi)之行,其漸漬子孫者,直入骨髓?!边@句話,深刻道出了家風好壞對子孫的巨大影響。給子孫留什么,并非一個人到了暮年才該思考的問題。作為家中的一分子,時刻注重修身養(yǎng)德、勵志向善,既作榜樣又正家風,這才是真正給子孫留“好東西”。假如這個寶能傳承下去,家的根本也就能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