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奔騰。這是真事?!彼{軍旅的張鵬干事微笑著說。
2012年,藍軍旅移防朱日和。光禿禿的營院讓來自薊北大地的官兵傻了眼。
怎么辦?干唄!
有一個班的戰(zhàn)士,找來廢舊鋼材,焊了一輛平板車。沒有牛,那就人來拉!一個人拉不動,那就全班一起拉!
于是,這些稚嫩的肩膀扛沙擔石,硬是在荒涼的戈壁灘,一磚一瓦,親手把營房建了起來。這個班,當時被大家開玩笑地稱為“牛車班”。
如今,這個故事被濃縮在一塊火山巖漿石雕塑里——一頭雄壯的公牛埋頭向前,牛角指向遠方,似在用力拉車,又仿佛是一種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后面一個車輪象征那輛焊接而成的板車,構(gòu)造簡易,卻能聽到那來自戈壁灘的嘹亮的號子,和車輪滾滾向前的巨響。
“牛車班”的故事還在傳頌,朱日和訓(xùn)練基地的院落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從最初的編號1,到現(xiàn)在我所知道的編號7,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加。院落里的設(shè)施,也在不斷完善。
這些年,朱日和在快速成長,駐守在這片土地上的官兵也在快速成長,來這里“取經(jīng)”的部隊也在快速成長。
士官余輝,是藍軍旅的“元老”。他清楚記得,他們是如何在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修建起了營房。他更記得,他所在的藍軍旅是如何成長的。
在移防朱日和不久的一場演習里,藍軍輸了。
那時,完全按照實際作戰(zhàn)距離和戰(zhàn)術(shù)背景下達的任務(wù),讓余輝和戰(zhàn)友亂了陣腳,連續(xù)的指揮失誤,讓他眼睜睜地看著對手的坦克,從他們駐守的縱深陣地碾壓而過。
“連長,沒守住……”余輝垂頭喪氣地跟連長報告。
“你能干啥!?”連長也火了。
這幾個字,余輝記憶深刻,那一剎那,他知道了什么叫“怒火中燒”。
這股子怒火,這股子不服氣,直到現(xiàn)在說起來,余輝仍覺得像是昨天發(fā)生的事。
諸多媒體報道稱:2014年至2016年,藍軍旅在對抗中,創(chuàng)造了32比1的佳績。
對于外界報道的關(guān)于“勝”的經(jīng)歷,余輝的描述大都輕描淡寫。但對于每一次失敗,他卻都深深刻在腦海里。
不是記仇,而是記得為何失敗。正如他們營房墻上的那句標語:如果你覺得昨天的成績很了不起,那說明你今天的進步還不夠。
記得勝利的喜悅,更記得失敗的“恥辱”。這樣的部隊,怎能不成長,怎能不進步?
如今,朱日和已成為中國軍隊廣大官兵“成長”的“取經(jīng)地”。每名官兵都有屬于自己的朱日和時刻。
漠北草原的風凜冽。
站在朱日和“地標”——通信鐵塔腳下,抬頭仰望鐵塔上“從這里走向戰(zhàn)場”幾個鮮紅大字,我的思緒在沸騰。凜冽的風,在耳畔呼呼作響,我仿佛聽到了朱日和拔節(jié)成長的聲音。
或許,朱日和真的就像這里的官兵所說的那樣:“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發(fā)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