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明中有關過年的文化傳統(tǒng),讓親情、友情,感恩、孝道“回家”,年味才能“回家”。
2018年的除夕進入倒計時階段,有關過年的話題又“熱”起來了。近幾年出現(xiàn)了兩種似乎很矛盾的情形:漂泊久了的人身處異鄉(xiāng),口中念叨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心中記掛著的,是往昔家鄉(xiāng)那濃濃的年味;游子好不容易回到家,卻又常常嘆惋“怎么現(xiàn)在過年就沒有小時候那個味了呢”。在外對家鄉(xiāng)魂牽夢繞,回到家鄉(xiāng)卻找不回曾經(jīng)的美好,這種尷尬,實在難以言說。
該怎樣讓“年味”歷久彌新,心頭永漾?筆者以為,有傳揚,也有舍棄,新時代的“年味”才會更有味兒。
老傳統(tǒng)并非都會過時。年前一家人分工合作,對家中的里里外外都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大年三十一起其樂融融地吃一頓年夜飯,飯后看看春晚聊聊家常守守歲,春節(jié)期間走親訪友重拾下親情友情愛情的溫馨與美好……這些看似瑣屑的家庭活動,實際上也蘊含著濃濃的年味,用心去感受,自然能體會到緊張工作之外的珍貴與美好。
60后、70后、80后的記憶中,少不了耍龍燈,舞獅子,趕廟會,唱大戲,甚至是有著濃郁地方風味的山歌賽這樣的年俗活動。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大家的生活節(jié)奏快了,平日里忙于生計,忙于賺大錢拼事業(yè),就少了組織、參與這樣的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提高,有品位的高質(zhì)量的生活應該是當代人的追求。顯然,放慢賺錢的腳步,過年時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享受慢生活的美好時光,那樣才能品味純正的中國年味兒。因此,傳承中華文明中有關過年的文化傳統(tǒng),讓親情、友情,感恩、孝道“回家”,年味才能“回家”。
新方式也要注意價值取向。時代的車輪永遠是滾滾向前的,年俗活動也會與時俱進。這些年來,我們過年的方式有了不少的變化。過年的茶點,很多人不再自己準備,而是在市場上購買——年貨的豐富性,商家對傳統(tǒng)美食的發(fā)掘,確實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年夜飯,很多人不再自己動手,而是在餐館飯店預訂好一桌,菜品豐富,好看味美,在店里或許也可以找到“家”的感覺;走親訪友,如果時間太緊,就不再登門拜訪,而是電話短信微信紅包代替了雙腳;年俗活動組織太麻煩,就專門地請專業(yè)表演隊進村入戶,不再自己親自“操勞”……時代在變,人們過年的方式也在變化。這是必然的,也是無可厚非的。
可是,以新方式過年,又該怎樣讓我們一直念念不忘的溫馨美好的“年味”留存呢?新方式不能忽略了過年的“初心”:有家在,親情愛情就有“居所”;珍惜親情友情愛情,年味才有“靈魂”;注重孝道與感恩,中華文明才能“永葆青春”,美麗無限。因此,新時代的“年味”,要堅決摒棄低俗、骯臟、迷信等任何與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相悖的因素?!澳晡丁保€是純純的好。
傳承優(yōu)秀的年文化因子,摒棄、拒絕一切不和諧的“雜味兒”,讓年味在揚棄中升華,傳統(tǒng)年俗里的年味就能夠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心有所牽,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