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受到好評。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jīng)典名篇,以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讓傳統(tǒng)典籍更加可親可感。
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蘊藏其中的家國情懷和奮斗激情,給人思想啟迪和精神動力。通過一本書,在時間上思接千載,在空間上視通萬里。這其實揭示出了讀書的另一層意義,即超越一個人的現(xiàn)實處境。書本雖小,但就像一個時空容器,“黃鳥于飛,集于灌木”的美麗意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宏大場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盡收其中。人們翻開書籍,就如同打開了一個遼闊的精神世界。
無論是坐在寫字樓的隔間,還是擠上早晚高峰的地鐵,在日常生活之外,人們還向往著詩和遠方。書籍就好比是想象力的翅膀,讓人們得以去俯瞰山川大地,去對視日月星辰。
通過閱讀,人們往往能體驗更開闊的人生境界。當職業(yè)發(fā)展遇到一時挫折,可以從那些偉大人物傳記里受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激勵;當工作生活面臨一時困境,可以從各類書籍中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啟迪。通過讀書,人的精神變得更加豐盈,心胸和視野變得更加寬廣。
因此可以說,讀書提供了一個跳出來看待事物發(fā)展的寬廣視野,一個從全周期認識事物的完整視角。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我們工作生活在當下,但如果我們僅憑當下來認識當下,則可能會產(chǎn)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偏差。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書籍打開一種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的視野,從更長的歷史周期獲得完整而全面的認識。讀書可以讓人從一世來看一時、從全局來看一隅,從更多維度、更長周期來把握過去、當下和未來。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開闊的事情。順境時讀書,它會賦予你奮進的力量和清醒的思考;逆境時讀書,它能帶給你更多慷慨與遼闊。世界讀書日是一次閱讀的提醒,從這里,我們既能向外看見更開闊的世界,更能向內(nèi)看見一顆與世界同樣寬廣的強大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