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即將從廣島出發(fā)的日本陸軍部隊(資料圖)
無視國際公法——挑起戰(zhàn)爭
1894年春天,朝鮮半島爆發(fā)東學黨農(nóng)民起義。6月3日,朝鮮李氏王朝請求中國派兵助剿。清廷根據(jù)中日《天津條約》照會日本政府,說明中國派兵是應朝鮮政府請求,屬于“保護屬邦舊例”。此前,日本居心叵測地多次通過外交途徑慫恿中國盡快出兵,表示日本政府“必無他意”。清廷竟輕信了日本的保證,毫無顧慮地鉆進了圈套。6月4日晨,北洋海軍“濟遠”、“揚威”兩艦趕赴仁川;6月6日,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率2000余淮軍渡海前往朝鮮牙山。
當葉志超、聶士成所部清軍于6月12日在朝鮮半島牙山灣完成登陸時,日軍先遣隊和8艘軍艦也已進抵朝鮮,7000余人的混成旅團開始登陸仁川。事實上,此時朝鮮形勢已經(jīng)趨緩,當中國提出按照《天津條約》雙方撤兵時卻被日本拒絕。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在后來回憶這段歷史時公開承認他就是“想借此好題目”,如果不能協(xié)調(diào)雙方關(guān)系,便“索性促其徹底決裂”。
7月17日,日本召開第一次大本營御前會議,決定發(fā)動戰(zhàn)爭。7月21日,中國向朝鮮牙山的增兵計劃開始實施,清政府仍以為日本不會挑起戰(zhàn)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但出于安全考慮,中國雇傭了英國公司的“愛仁”、“高升”、“飛鯨”3艘商船運兵,認為這至少可以讓日本顧忌“萬國公例”而不敢擅自攻擊。22日,北洋海軍3艘軍艦奉命從威海出發(fā)駛向牙山護航。
然而,日本通過在華間諜系統(tǒng)獲取了中國向朝鮮牙山運兵和護航的詳細計劃。7月23日,日本聯(lián)合艦隊主力起航前往牙山。7月25日,雙方軍艦在朝鮮豐島海域相遇,早有準備的日本海軍完全不理睬什么“萬國公例”,發(fā)動突然襲擊,不宣而戰(zhàn),挑起了豐島海戰(zhàn)。日本海軍不但攻擊軍艦,而且不顧英籍商船“高升”號船長的一再交涉,擊沉了“高升”號,并對落水者痛下殺手,使870名清軍葬身大海。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