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搜索 解放軍報

軍報記者:邊境作戰(zhàn)抵近前沿 非典襲來奔赴一線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徐文良 江宛柳責任編輯:呂欣彤
2016-01-04 04:03

非典襲來時,我奔赴一線

■江宛柳

初到解放軍報社當記者,我已年過四十,走逆行道,從零起步,很多人都覺得“不靠譜”。但潛意識里我沒把自己當外人,有“歸隊”的感覺,很是無知者無畏。

現(xiàn)在細想,這感覺還是有根據(jù)的。30年前我寫第一篇報告文學(xué)《我在尋找那顆星》,從在西藏邊防發(fā)現(xiàn)、采訪,到寫出來在雜志上發(fā)表,整個過程,我都在感動與熱血沸騰中。我感覺,這事兒我真的熱愛,艱苦、危險對我而言完全不是問題,我渴望去探求藏匿在深山、大海、戈壁、高原的新鮮動人的故事,這種探求與我的激情一拍即合。我不再虛構(gòu)小說,而是走遍軍營,只寫真人真事。及至跟隨遠望號遠洋追“星”,全船上下都叫我“江記者”,我未覺任何不妥。而那時我還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小說編輯。

人生的陰差陽錯都不是計劃出來的,“跳槽”到軍報純屬意外。正是那年,父親被確診患上阿爾茨海默癥。父親開始丟失記憶,但邏輯思維還在,他對母親說,不同意宛柳去當記者,這行太辛苦。父親的話我全不理會,我認定,辛苦與發(fā)現(xiàn),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其實那時最不該忽略的,是父親這個老戰(zhàn)地記者、老軍報人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可是我竟一個字都沒問起過。數(shù)年后,當軍事記者的萬般感受讓我刻骨銘心地想與父親交流時,父親連我的名字都不記得了。

當了“正牌”記者,一切歸零。當不惑之年的我與大學(xué)剛畢業(yè)的年輕人一起從頭開始時,我才明白,真正的軍事記者只憑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不懂,不會,碰釘子,鬧笑話……好在,我從沒打退堂鼓;好在,軍報藏龍臥虎,隨處看得到前進的坐標;好在,軍報是個溫暖的大家庭,老記者傳幫帶,編輯部精心打磨包裝稿件,社部領(lǐng)導(dǎo)下任務(wù)、給機會,推著趕著你往前跑;更好在,軍報還是所大學(xué)校,學(xué)習(xí)中國軍隊這門大專業(yè),你必須惡補各類知識。從文學(xué)到新聞,從感性到理性,對這支生于斯長于斯的軍隊,我在熱血深情之外,更多了冷靜思考。一個記者,需要的不就是來自全軍上下最快捷的信息,足跡隨時能夠到達的最暢通的路嗎?這里一樣不缺。只要你有熱血,軍報就有足夠大的平臺。

與父親比,我沒有趕上槍林彈雨,但趕上了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的驚心動魄。

決戰(zhàn)非典,我是第一個跑收治非典患者的解放軍第302醫(yī)院、第309醫(yī)院和小湯山醫(yī)院的記者,為軍報搶回了獨家新聞。直到事后我才想,如果當時染上非典可能會性命不保。汶川地震,我搶上飛往唐家山的直升機,明知道那天能見度極差,唐家山堰壩上極危險,但腦子里只有“現(xiàn)場”兩個字。后來才知道,在我們之后的一架直升機失事……每次都有令人后怕的驚魂一刻,但每有重大軍事行動,照樣只剩“上一線”這一根筋。當我在唐家山堰壩頂上用衛(wèi)星電話發(fā)回獨家消息,全國人民因此了解堰塞湖的情況時,我想起,1949年5月,任新華社三野總分社記者的父親,在硝煙還未散盡的上海蘇州河畔,頂著零星槍聲找郵局發(fā)電報稿,把我軍解放上海的新聞第一時間發(fā)回北京的情景。那是父親在戰(zhàn)地日記中記下的。

獲范長江新聞獎那天,我抱著獎牌到醫(yī)院病房,與躺在病床上多年的父親合影。我不知道,父親是否會為我感到高興……

(作者系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解放軍報社原高級記者)

(《解放軍報》2016年01月04日 11版)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