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 八 · 來 歷
臘八節(jié)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先秦起,人們就開始在農歷十二月選擇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其中夏朝稱為“嘉平”,商朝稱為“清祀”,周朝開始叫“大蠟”。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臘祭這一天則被稱為臘日。注意,在這個時期的臘日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
春秋戰(zhàn)國時候臘日只有記載在十二月,并未指明具體日期,在秦代時候,一些出土證據(jù)表明秦人的臘日似乎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
到了漢朝時候,人們開始把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戌日(編注:古代以六十干支紀日,即所謂甲子、乙丑、丙寅……壬戌、癸亥,其中地支含有戌的日期,如剛剛提到的壬戌,叫做戌日,從一個戌日到下一個戌日為12天)認定為“臘日”。此后的魏晉時期,又有以辰日或者丑日為臘日的。但很顯然,這些臘日都不是十二月初八。
那么這臘月初八又是怎么定下來的呢?
古印度一個叫做喬達摩悉達多的人在一棵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于是他成為了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尊者,而他大徹大悟的日子正是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個日子就成為了佛教的一個重大的紀念日。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在十二月初八寺院都會舉行慶祝儀式,拜祭佛祖。同時人們還要在“臘日”繼續(xù)祭祀祖先和神靈。一個月拜祭兩次,累不累?咱們能不能一起全拜了?于是逐漸的,臘日和臘八節(jié)兩個來源不同但是時間相近的節(jié)日慢慢合流,就正式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延續(x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