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時代的先聲。哪里有問題,就需要在哪里解決問題。無論哪個領域、哪個層面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問題推動、問題倒逼,這是重要的方法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fā)展什么,是需要回答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個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改革開放初期,安徽蕪湖的一家瓜子店,客源不斷、收入不菲,人們在品嘗瓜子時,也在想這瓜子究竟姓“資”還是姓“社”。由小崗村的“紅手印”、年廣久的“傻子瓜子”、蛇口的“時間就是金錢”等引致的一系列思想爭論,是改革沖破禁錮要直面的真問題。問題促使思考,實踐檢驗真理,隨著城鄉(xiāng)改革推進、特區(qū)經濟發(fā)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才在社會迸發(fā)出強勁活力,“中國就大有希望”。
制度建設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2003年“非典”爆發(fā),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取得完勝,此后啟動的政治責任制度、公共衛(wèi)生通報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完善;2008年汶川地震,舉國上下八面馳援,自此之后,應急救援機制不斷成熟。要發(fā)展就免不了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關鍵是否能從應對問題、處置問題中汲取教訓、完善機制、提升治理。既要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又要化解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和機制,實踐也證明,解答“問題方程式”不只是求得“X”或“Y”等于幾,更是在提升解題能力,這是重要的治理能力。
發(fā)展與問題總是相伴而生,發(fā)展速度越快,問題也會越多,舊問題沒了,新問題還會產生。近代中國面對民族存亡的問題,新中國面對鞏固并保住人民勝利成果的問題,改革開放初面對“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每個階段都是在“破題生長”。如今,踏平坎坷邁入新時代,改革發(fā)展的種種問題仍是復雜多樣的。這不意味著遇到問題就可以躲著走、沒看見,而是要有看待問題的眼光、分析問題的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預判問題的機制、防范問題的警覺,歸根結底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我們說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何嘗不是敢于、勇于、善于向一系列問題開刀。
只能看到問題的眼睛,往往全是批判的光,眼里有目標、有方向,才能真正看到未來與遠方。重要的不只是發(fā)現(xiàn)問題,而是為了什么去發(fā)現(xiàn)問題。交通不便利,道路不整潔,公共空間不充足,老城區(qū)不安逸,居民辦事不便利……這些具體的問題,都不難被發(fā)現(xiàn),也不難解決,要緊的是如此城市治理尤其是“繡花”一般的治理,不僅僅要改善城市空間,更是讓人們的城市生活更美好。解決“城市病”,為了老百姓;同理,醫(yī)衛(wèi)、養(yǎng)老、就業(yè)、社保等問題,解決之,都要以人民為中心。認準具體問題并能跳出具體問題的窠臼,就不至于就事論事,也能眼中有問題、腦中有辦法、心中有大局??磫栴}有目標感,解問題才有的放矢。
新中國70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更加需要明確回答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fā)展什么這個重大問題。的確,我們前進,不只是被問題“追著跑”,更是被思考“推著走”。與其說我們要在問題中不斷突圍、讓目標不斷達成,不如說我們與未來有了一個約定,要赴一場民族復興之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之約,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戰(zhàn)勝,而且也必定能戰(zhàn)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