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面孔,那些故事,都是一種精神的生動注腳
走進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習主席與部隊官兵和科技人員親切交流的照片。

2013年2月2日,習主席來到大漠深處,親切看望常年駐守在這里的部隊官兵
那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2013年2月2日,習主席來到大漠深處,親切看望常年駐守在這里的部隊官兵和科技人員,贊譽這里是“承載中華民族光榮夢想的土地”,勉勵廣大科技人員發(fā)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報效祖國和人民。
領袖的厚褒重獎,讓人熱血沸騰,讓人豪情萬丈,讓人永難忘懷!這既是對航天事業(yè)輝煌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流淌在航天人血脈中的“精神基因”的高度贊許。
近日,我又一次深度采訪親歷航天重大任務和重要事件的老專家、老黨員,采集那些附著在一段段往事、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存甚至一張張老照片上的革命傳統(tǒng)和動人故事。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說的是孫繼先將軍的故事。
1958年,曾在長征途中指揮“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孫繼先將軍,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將士,千里挺進西北大漠,開始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
靶場創(chuàng)建之初,生存條件極為惡劣。一次,孫繼先指著青山頭上的一叢綠蔭問道:“這里為什么是綠的?”同行的人告訴他,因為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從較深的地層流經這里滲了出來,所以這孤零零的小山頭才披上了綠裝。沉思良久,孫繼先說:“這叫我想起在南京軍事學院時,劉伯承元帥提出的口號——‘干在石頭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個口號——‘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從那以后,這個口號便深深融進航天人的心里。
如今,孫繼先將軍早已故去。但每每從將軍的墓碑前走過,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老一輩航天人那種忠貞不渝和熱血擔當。有人說,航天事業(yè)“千人一桿槍,萬人一發(fā)彈”。這句話極有分量,又極其準確!一項事業(yè)的成功,需要一大批人去為之奮斗和奉獻,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眼前的石碑上,那個年輕的烈士王來,就是其中的一個。

基地組建初期,用于導彈測試的信號發(fā)生器
1965年10月,在一次導彈發(fā)射合練中,特種燃料不慎起火。危急關頭,年僅24歲的王來奮不顧身撲了上去,結果全身著火。為了保護戰(zhàn)友和裝備,他掉頭向遠處跑去,最后壯烈犧牲。在他身后,戈壁灘的沙礫上,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38個焦黑的腳印。
那年清明節(jié),我遇到了守護陵園8年多的王萬明老人,他擦著眼淚說,這里安葬的烈士,平均年齡不足27歲!但他們選擇了航天,選擇了沙漠,選擇了奉獻,選擇了犧牲,同時也選擇了光榮。
生命有限,精神無價。那些已經走進歷史、化作永恒的面孔,熔鑄成崢嶸歲月的力量,時時激勵航天人在問天路上不畏險阻、慨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