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工作是傳遞事實,但在報道今天美國的對華政策時,事實在很多時候已變得不再重要。有人說,2016年美國大選的一條啟示是,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敘述方式。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經貿問題的美國學者對記者說,她正懷疑自己對中國企業(yè)技術更新的定量研究是否還有意義,因為“偷竊說”已經被不加論證地標注為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同美國各界人士的交談告訴我們,華盛頓推出的這套“美國吃虧”論,也明顯同大多數普通民眾的體驗相左。在芝加哥的一場活動上,老布什政府白宮經濟政策主任、著名經濟學家托德·布赫霍爾茨以自己年幼時的經歷,講述了對華貿易給美國普通民眾生活帶來的改變。布赫霍爾茨小時候生活在新澤西州,每年冬天,不少身邊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會為給孩子買一件過冬的外套而發(fā)愁。但隨著中國制衣業(yè)的崛起和沃爾瑪等商場建立起對華貿易渠道,即使是低收入的美國家庭,也不用再為買一件冬衣而擔心。如今,隨著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范圍不斷擴大,沃爾瑪、塔吉特等美國主要賣場都已經發(fā)出消費品漲價的警告。
“在過去幾屆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貿易問題從來不是真正的焦點問題,但如今貿易卻成了美國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之一?!泵绹虅詹康囊晃磺肮賳T對記者說,本屆美國政府已將貿易問題政治化,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誰都明白,華盛頓發(fā)生的一切,背后都有一筆政治賬。客觀來說,對全球化的焦慮,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在美國社會的確有所存在。但懷有這兩種焦慮情緒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其程度更是遠不及彭斯在演講中所描繪的那般激烈。沒有任何一份民意測驗表明,也幾乎沒有一名美國專家認為,與中國陷入全面對抗是美國的主流民意。作為常駐華盛頓的記者,我們明顯感受到,中美關系出現(xiàn)的波折,癥結處在于一些“關鍵少數”在按自己的中國觀塑造政策。
一位曾經經歷中美建交的資深美國外交官對記者表示,今天不少在白宮對華政策問題上說得上話的關鍵人物,同老一輩中國問題專家相比,有一個巨大的不同——他們不了解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甚至不了解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的背景。換句話說,他們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中國,也沒有那么了解中美關系,因而更傾向于用零和的觀點看待對華關系。
傳統(tǒng)基金會被認為是當前離白宮最近的華盛頓智庫之一。5月份,前議長金里奇來傳統(tǒng)基金會介紹自己的新書《特朗普的美國》。當時,這位美國保守派的標桿人物說,未來三四十年,中美之間有一場劇烈的模式之爭,只有一方會勝出。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評論寫道,今天美中間的貿易爭端,不只是屬于商業(yè)版面的故事,也是進入歷史書籍的故事。他說:“當前的局勢完全是一場斗爭,為的是重新制定全球最老和最新的超級大國——美國與中國——經濟和權力關系的規(guī)則。這不是一場貿易口角。”
10月8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當然,在當前的美國,對華政策轉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背后還有更復雜的政治社會轉型。從記者的視角看,當下美國一個引人關注的現(xiàn)象是,知識界正對這個國家的走向憂心忡忡。有評論說,目前美國最需要擔心不是左右之爭,不是共和、民主兩黨之爭,不是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而是開放與封閉之爭。
種種分析的出發(fā)點還是為了回答那兩個問題——美國究竟正在發(fā)生什么轉變?美國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轉變?而類似思考的結論往往是,世界已經不同往昔,今天的美國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就中美貿易而言,彭斯在演講中重復的還是“美國吃虧論”。但看一看那些困境中依舊強調“不論聯(lián)邦政府怎樣,我們將繼續(xù)同中國合作”的美國地方各州縣,就不難發(fā)現(xiàn)華盛頓的做法,與大多數普通民眾的愿望背道而馳。眼下的問題是,華盛頓何時才能重新拾起尋找正確答案的心態(tài)?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美貿易爭端的出現(xiàn),也讓更多美國人看清了兩國如今利益聯(lián)系的緊密性。美國政府對華對抗態(tài)勢上升的同時,也有更多美國人認為,中美應該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分歧。曾任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的邵建隆,曾經是美國國會唯一會說中文的議員,也是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支持者。近來,他在不同場合演講時,都喜歡提這樣一個問題——對于生活中的任何一種人際關系而言,什么時候矛盾能靠一走了之解決?
盡管華盛頓的風風雨雨還在繼續(xù),作為中國記者的我們還是不時會想起那句老話——時勢比人強。即使強大如美國,放在歷史的長時段里,終歸也難逆時勢而行。
2018年10月10日
于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