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搜索 解放軍報

余暉映山林,張連印的銀色年華中不僅有“詩”,更有“遠方”

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作者:柴 華 司李龍 潘 娣 周 仁責(zé)任編輯:李佳琦
2021-10-19 06:19

銀色年華

——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植樹造林紀事之二

■解放軍報記者 柴 華 司李龍 潘 娣 特約記者 周 仁

一個巴掌大的黑色硬皮小本,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每天隨身帶著。

小本里,藏著這位76歲老兵的“詩與遠方”。

幾年前,看到媒體上推薦的40首“中國最美詩詞”,他便把這些詩詞用大號字打印出來,貼在了小本上。

獨自在苗圃里散步時,吟誦其中的詩詞,是他的快樂時光。

與人交流,聊得投機、興之所至?xí)r,他也會拿出小本讀上幾句。

《龜雖壽》《行路難》《歸園田居》,是張連印最喜歡吟誦的詩詞。

詩以言志。談及自己的植樹“戰(zhàn)績”,張連印謙遜低調(diào),沒有豪言壯語。而當(dāng)他聊起這些詩詞對自己的“鼓舞”,記者仿佛聽到了另一種表達。這是他與年邁的自己對話的方式,也是他精神世界特有的氣質(zhì)和光彩。

“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取決于我們的體魄和心態(tài)?!弊骷覘罱{曾說。

余暉映山林。退休還鄉(xiāng)、植樹造林18年,張連印的銀色年華,不僅有“詩”,更有“遠方”。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摘自《龜雖壽》

2003年10月3日,山西大同左云縣張家場村。十里河改道后在村邊留下的河灘上,支起了幾頂迷彩帳篷。

張連印要在這里蓋幾間瓦房,扎下根來植樹造林。

“左云近邊,天氣極寒”。此時已近土地上凍,不宜建新房,同村親友都勸他等第二年開春再說。

“開了春就要開始植樹,時間來不及!”張連印很急迫。

那年3月,他剛從河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的崗位退休,決定回老家張家場村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拔蚁朐谟邢薜臅r間、有限的范圍內(nèi),為家鄉(xiāng)干一點有限的好事。我快60歲了,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早干一天是一天?!?/p>

從蓋房那天起,張連印每天都鉚在河灘上。28天后,瓦房蓋好了,按照張連印要求,“紅瓦、青磚、土炕,和鄉(xiāng)親們住的房子一模一樣”。

張連印不是一時興起,他準備在這里打一場“大仗”。張家場村有荒山荒地1.1萬余畝,被他視為自己的新“戰(zhàn)場”。

2004年春節(jié)一過,他多次到縣、市、省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并請省林業(yè)勘測設(shè)計院專家用20多天現(xiàn)地勘查,和相關(guān)人員一道制訂出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村莊改造等內(nèi)容的《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shè)總體規(guī)劃》。

當(dāng)年清明過后,植樹造林的第一場戰(zhàn)役便在張家場村北梁打響——200余畝荒坡,每畝種74株,7天種完。

“作戰(zhàn)計劃”細化到“天”,平均每人每天種100棵。張連印帶領(lǐng)20多名村民,每天早上5點起床,午飯和晚飯就在山上啃饅頭、吃咸菜,白天栽下樹苗,夜里打著照明燈一棵一棵澆水。

300余畝育苗基地、8眼水井、1萬立方米蓄水池、3500米U型防滲渠、3000米節(jié)水灌溉管道、3.5公里水泥路……戰(zhàn)役,一場接著一場,每一場都是硬仗。

包括3個子女在內(nèi),幾乎沒有人想到,張連印退休后“采菊東籬下”式的“種樹怡情”,其實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青山無悔”。

張連印口中“有限的時間”,一過就是18年。這18年里,他罹患肺癌、做疝氣手術(shù),植樹的腳步都未停歇。

張連印口中“有限的范圍”,從在張家場村植樹造林擴展到參與京津風(fēng)沙源治理工程,綠化成果遍布左云縣8個鄉(xiāng)鎮(zhèn):三屯鄉(xiāng)二臺子村400畝、小京莊鄉(xiāng)掛里窯村830畝、馬道頭鄉(xiāng)雨安莊村1200畝……

張連印口中“有限的好事”,包括用200多萬株樹苗染綠了左云縣1.8萬余畝荒山,張家場村成為“山西省生態(tài)園林示范村”;創(chuàng)辦的清風(fēng)林教育基地被確定為大同市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和右玉干部學(xué)院“左云清風(fēng)林現(xiàn)場教學(xué)點”;為省市縣黨政機關(guān)、中小學(xué)校、國有企業(yè)作報告200多場,聽眾達1.2萬余人次。

從58歲到76歲,張連印的暮年壯志,綠了家鄉(xiāng),護了山水,擋了風(fēng)沙,造福了父老鄉(xiāng)親。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摘自《行路難》

熟悉張連印的人都知道,他走路快,有種一往無前的勁頭。

張連印18年回鄉(xiāng)植樹造林的路,并非坦途?!耙簧椒胚^一山攔”,面對重重困難,他依然是攔也攔不住的姿態(tài)。

第一次試著育苗,幾乎“全軍覆沒”??粗约汉推拮油跣闾m一株一株培土踩實的1萬株幼苗沒成活,張連印說他雖然沒有哭,“但心里流淚了”。

育苗比買苗成本低,是資金有限的張連印必須攻克的“山頭”。他訂了8本林業(yè)雜志天天翻看,選苗、挖苗、挖坑、圍圈、澆水,一步一步研究。帶兵的內(nèi)行,終于成了種樹的行家。

“他原先啥也不懂,現(xiàn)在比我們還精通呢,跟林業(yè)技術(shù)員差不多。苗圃里的樟子松有十六七個品種,啥秉性、咋種植他都清楚。他這個人,要干就要干到最好!”堂弟張連茂說。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狈N樹投資大、周期長,張連印和妻子帶回的30萬元積蓄很快用完了,他不得不四處找親友,還向3個子女求助。

張連印的大女兒張曉梅和丈夫商量,用房子作抵押貸款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10萬元積蓄,小女兒張曉花拿出轉(zhuǎn)業(yè)費,3個子女一起湊錢支援父親。“父親一輩子很少向人張口,我們知道他這次是真遇到難處了?!睆垥悦坊貞?。

2013年9月,資金周轉(zhuǎn)再次出現(xiàn)困難,工人工錢發(fā)不出、工地用錢跟不上。有人勸張連印,種樹種了10年,見好就收吧。

“種!再難也要接著種!”張連印將樹苗以低于市場價一半的價格,賣給了其他苗圃,先給工人開了工資,又靠幾個本家兄弟貸款支持,才解了燃眉之急。

翻過了技術(shù)上、資金上的這些“山”,等待張連印的是更大的考驗。

2011年被診斷出肺癌后,張連印寫了好幾本“抗癌日記”。

“人活著,就會生病,這是自然規(guī)律,病魔總是不斷折磨我們的身體,但也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同病魔作斗爭的過程中,我感到病魔也是軟處欺硬處怕,我不能被它打敗。”

面對癌癥,張連印的態(tài)度是“正確對待,科學(xué)治療”。2012年春節(jié),手術(shù)完結(jié)束化療后,張連印又趕回張家場村。2014年,張連印又被診斷出肺癌骨轉(zhuǎn)移,他選擇了保守治療,“與其讓我住進醫(yī)院,不如讓我回村里,和樹苗待在一起,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p>

如今,離確診癌癥已過去10年,張連印自己知道,要是沒有那股“攔也攔不住”的勁頭,他可能早就倒下了。

“那么多鄉(xiāng)親都看著我呢,我不能打敗仗,更不能當(dāng)逃兵?!?/p>

一路行,一路難,老兵不老,萬水千山只等閑。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摘自《歸園田居》

剛進10月,幾場秋雨下來,左云已經(jīng)冷得讓人跺腳。

張連印的妹夫王鳳翔想幫他燒燒臥室里的土炕,讓屋里暖和些。前幾年,他從縣里退休后,經(jīng)常到基地給張連印幫忙。

王鳳翔把煤塊倒進土炕邊的灶膛里,半天沒點燃,手腳有些忙亂。張連印接過裝煤的簸箕,放在灶臺上,先點燃一些小樹枝,再把碎煤塊撥進灶膛,蓋上蓋板,轉(zhuǎn)身打開排風(fēng)扇,動作一氣呵成。他說:“土炕下午燒上火,晚上就不用再燒了。”

環(huán)顧這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靠墻擺放著舊桌子、舊衣柜,一張藍色的椅子,椅背破了,露著一大塊海綿。

18年前回村種樹,張連印一直住在這間屋里。

院子里,停著一輛掉了漆的面包車。2015年,為了方便種樹,張連印花錢買了這輛“專車”。

有人說張連印的“家當(dāng)”太寒酸。張連印說:“吃飯有個鍋、睡覺有個窩就行,現(xiàn)在比以前條件好多了。這輛車能坐人也能拉樹苗、拉鐵鍬,很實用?!?/p>

“他不好吃的,不好穿的,就是那么個人?!睆男「鷱堖B印一起長大的村民胡萬金說,“他從來就不講排場?!?/p>

“不講排場”的張連印,3個子女結(jié)婚都沒有操辦婚宴。被診斷出肺癌后,張連印跟妻子交代過“后事”:不立碑、不收禮、不唱戲,一切從簡。

因為不放心父親的身體,張曉斌2015年從部隊自主擇業(yè),回到張家場村陪父親一起種樹。

對張曉斌而言,兒時的父親就是一個“高大的背影”。他對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之一,是“餓”。父母好不容易攢錢買的議價糧,總是留給“路過”的農(nóng)村親戚,一家人吃的卻是用糧票換來的粗糧,“玉米面和著高粱面做成的面條,煮在鍋里就成了糊糊?!?/p>

他還記得,父親常對他們兄妹三人說:“做人要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怕吃冤?!?/p>

張曉斌和兩個妹妹沒想到,父親退休了還會愿意回老家“吃苦”。

如今,陪著父親種下片片綠蔭,體會其中的艱辛,張曉斌發(fā)現(xiàn),父親身上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從火熱的軍營回到家鄉(xiāng)的“園田”,守著肯吃苦、肯吃虧、肯吃冤的“拙”,老兵本色依舊。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