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之!以軍人之血性
——寫在武警衛(wèi)士軍樂團圓滿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任務(wù)歸建之際
《禮樂志》:其短簫、鐃歌,軍樂也?!盾髯印ぷh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軍樂,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文字記載。
有戰(zhàn)爭就有軍樂,軍樂自古是激勵斗志、振奮軍心的武器。它的起源在東、西方幾乎同時存在并長時間得以發(fā)展。在國外,軍樂產(chǎn)生于公元14世紀的歐洲,14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烏爾汗王第一個建立軍樂隊。隨著他的軍隊擴張到歐洲,軍樂也就流傳到歐洲諸國。18世紀,波、德、奧、俄等國相繼建立軍樂隊。清朝末期,歐洲的軍樂進入我國,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操辦“新軍”時,在軍中建立了軍樂隊。
在我國,有關(guān)軍樂起源的傳說,可追溯到炎黃時代的涿鹿之戰(zhàn)。大約公元前四五千年,不斷強盛的蚩尤族人在涿鹿之野將炎帝打敗,后又與黃帝展開戰(zhàn)爭,黃帝的軍隊幾乎面臨絕境。一天夜里,黃帝突發(fā)奇想,命人找來大批號鼓,拂曉臨敵陣前,令眾軍士齊吹號角,齊擊夔鼓。蚩尤族人頓時陷入惶惑之中,陣腳不戰(zhàn)自亂。而黃帝軍隊則士氣大振,奮力殺敵,蚩尤兵敗。黃帝率部乘勝追擊,取得最后勝利。從此,黃帝成為眾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并被尊為華夏祖先。我國歷史上,關(guān)于軍樂與戰(zhàn)爭的故事很多。楚軍十萬大軍中韓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故事家喻戶曉。西晉末年,匈奴兵臨晉陽城,守將劉琨草斷糧盡。一老樵夫前來求見,說:“我上山砍柴,見山下全是匈兵,當年四面楚歌,如今不知輪到誰?”劉琨頓悟,找來匈奴的胡笳,派樂手對著匈營吹奏,凄然樂聲讓匈奴軍心渙散,圍城的匈兵退去。“一曲解圍”的故事流傳千古。
當年,正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lǐng)導的各路起義軍,唱著軍歌把刀槍投向敵人,“一唱雄雞天下白”,開啟了嶄新歷史紀元。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毛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五星紅旗,伴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這雄壯的旋律,就是與新中國一同誕生的解放軍聯(lián)合軍樂團,在新中國奏響的第一首曲子。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的生日,也是解放軍聯(lián)合軍樂團的生日。當天,他們第16次在國慶大典上奏響《義勇軍進行曲》。70年初心不改,70年薪火相傳,他們是壯麗祖國光榮的見證者。
強軍戰(zhàn)歌,虎嘯龍吟,排山倒海。盛大閱兵日,世界最大廣場,陣容最強大的軍樂團,構(gòu)筑成一個強大的音場,匯成一股股強大的聲浪,代表中國力量,響徹十里長街,向全世界傳播。每一個音符,帶著中國軍人的血性;每一道旋律,透著中華兒女的豪情,大氣!豪邁!莊重!充滿自信的底氣、奮進的銳氣、必勝的勇氣,讓國人感嘆,令世人驚嘆!
然而,119年前,在這里奏唱的卻是中華民族最屈辱的悲歌。1900年5月28日,攻占北京城的八國聯(lián)軍,在紫禁城內(nèi)耀武揚威舉行閱兵式,用這種方式來炫耀武力,羞辱大清帝國,成為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直到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在這里隆重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這里舉行閱兵,才洗刷掉半個世紀的恥辱。這是14年不屈抗爭和浴血奮戰(zhàn),3500萬中華兒女用生命換來的勝利。如今,中國已經(jīng)強大,但屈辱不能忘。南宋末年,“偃武修文”流風,導致武備不振,遼、金頻頻入侵,“北國疆土俱淪喪,中原遍地血漂桿”。民族英雄文天祥深知是民氣不振、愛國尚武精神不足所致,在絕命詩中呼喊:“是氣勢磅礴,凜冽萬古存”“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這位民族英雄的吶喊,不應(yīng)被歷史塵埃掩埋。
落后就要挨打,軟弱必然受欺。近代的清王朝就是慘痛的教材,曾經(jīng)一心增強國防的李鴻章,在簽訂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條約后,老淚縱橫留下“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絕命詩。歷史告誡我們,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任何“上天何不呼六丁,驅(qū)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織天下平,千古萬古無戰(zhàn)爭”的善良愿望只能是幻想。今天,世界并不太平,霸權(quán)主義、強權(quán)政治如魔鬼般存在,軍事干涉主義大行其道,遏制中國崛起更加明目開膽,經(jīng)濟貿(mào)易摩擦愈演愈烈,針對我國的冷戰(zhàn)威脅正在逼近,敵對勢力亡我之心從沒有死過。“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中國人民擁有從來沒有過的自信,讓中國人挺起脊梁的人民軍隊,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
軍樂,浸透著一支軍隊生生不息、血脈相傳的戰(zhàn)斗血性。在聯(lián)合軍樂團,武警衛(wèi)士軍樂團官兵叫響“一手拿槍,一手拿號,槍不脫靶,號不走調(diào)”的戰(zhàn)斗口號,各項成績位居前列,成為全軍標桿。沐浴著改革春風,闊步邁向新時代。凱旋的官兵,車馬尚未離鞍,又緊張投入新的任務(wù),續(xù)寫著新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