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烈精神培根鑄魂
■莊 戈 劉佳雯
又是一年芳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網(wǎng)信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等10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開展“鑄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以緬懷先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為重點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這次活動從3月下旬持續(xù)至5月中旬,覆蓋面廣、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必將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崇尚英雄、緬懷先烈、關愛烈屬的濃厚氛圍,更好地賡續(xù)紅色血脈,用英烈精神凝心聚力、培根鑄魂。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從神州陸沉中奮起,于一窮二白中奮進,在“開除球籍”邊緣奮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一路走來,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據(jù)統(tǒng)計,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來,先后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沒有留下姓名。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先輩們或瀝血孤營,或橫刀敵陣,或鏖戰(zhàn)沙場,或昂首刑場。多少年輕的生命,鋪展成絢麗的晚霞;多少悲壯的犧牲,化作寧靜的黎明。伏契克說過:“為了爭取將來的美好而犧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質的雕像。”革命烈士是“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yè)”的人,是“將生命價值發(fā)揮到頂點”的人。每個先烈的安息之所,哪怕是一座無名的墳、一塊無字的碑,都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精神圣地”。
“軀殼縱填溝壑去,精神猶在海天張。”英烈不是點燃的蠟燭,而是一束純凈的陽光。蠟燭有燃盡之時,而英烈的精神光芒永駐。英烈身上所體現(xiàn)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的憂患意識,“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的高尚境界,“忍看山河碎?愿將赤血流”的獻身精神,是我們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精神密碼,也是我們今天凝心鑄魂、固本培元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踏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的前途無比光明,我們的使命任重道遠。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前進路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艱險,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的支撐。我們緬懷英烈、學習英烈,從英烈精神中持續(xù)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正是英烈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弊鳛樾聲r代革命軍人,應責無旁貸地傳承英烈精神,續(xù)寫英烈未竟的事業(yè)。應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提振奮斗者的精氣神、展現(xiàn)追夢人的新作為,知重負重、苦干實干,跑出新時代奮斗強軍加速度,全力以赴打好實現(xiàn)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