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張航跡圖見證使命擔當
■空軍報記者 高 迪
一站,10年,萬張圖。
這是一群海島雷達兵用忠誠與堅守、拼搏與奮斗,標注出的價值計量,描繪出的使命擔當。
圖,是東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雷達站戰(zhàn)備值班保存的航跡圖。航跡圖,對雷達兵來說再平常不過。但當記者看到摞起來有一人多高、鋪展開能占滿整個籃球場的航跡圖,還是受到極大震撼。
第一張圖,起筆于10年前。在方位距離線上,星星點點的目標,代表了一些不懷好意的外方飛機,在我們“家門口”窺視;10年之后,以紅色筆跡標注的我方戰(zhàn)機,航跡越發(fā)密集,已然成為畫面的主色調(diào)。
圖上各種顏色的點和線,密密麻麻的數(shù)與字,見證著轉(zhuǎn)型發(fā)展的潮起潮落。該雷達站官兵恰似乘風破浪的弄潮兒,在使命的圖表上,繪出了高分答卷。
一張張航跡圖,宛如一段時光的一個個剖面,記錄著這片??盏娘L云變幻,記錄著官兵們的枕戈待旦、忠誠守望。
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警惕地巡視著萬里??眨膊毻鼔验煾钸h的時空——從現(xiàn)在起,距離實現(xiàn)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還有不到4年時間。時間不等人!必須爭分奪秒、快馬加鞭,與時代競速、向勝戰(zhàn)沖鋒。
這幾年,該站黨支部聚焦使命任務,帶領官兵邁開加快學習強能、加速體系賦能的步伐。深夜的學習室、訓練室仍有人埋頭鉆研;每次戰(zhàn)斗值班,各方艙都有新手跟班見學;他們定期組織“學研戰(zhàn)”活動,拿出繪制的航跡圖,研討空情態(tài)勢,分享值班心得。
從一座方艙到另一座方艙,從一個陣地到另一個陣地,記者透過他們練兵備戰(zhàn)的匆匆步伐,感受著一線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澎湃激情,眺望著轉(zhuǎn)型大潮的風起云涌。
讀懂一群雷達兵的“辯證法”
■空軍報記者 高 迪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林文貴 通訊員 安博達 李繼龍
東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雷達站官兵奔赴戰(zhàn)位。黃 軍攝
遠與近
看得越遠,離勝利就越近,離祖國離使命也就越近
這里,距離首都很遠。從北京出發(fā),需要換乘飛機、高鐵、汽車,再乘船才能抵達東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雷達站。
這里,距離大海很近。他們將涵蓋該站所處地理位置及周邊海域、島礁的地圖,刻印在榮譽室里。一眼望去,從該站到遠海,僅咫尺之遙。
上島以來,官兵們擦亮了“千里眼”,依靠裝備的更新、數(shù)據(jù)的積累和不懈的努力,不斷突破探測的精準度,拓展預警的距離,穿透迷霧洞悉戰(zhàn)場的能力越來越強。
看得越遠,離勝利就越近。這是雷達技師裴超洲的“辯證法”。他說:“把我們放在這里的意義,就是讓‘千里眼’看得更遠、辨得更清?!?/p>
裴超洲是該站首批登島人之一。當了20多年雷達技師的他,忘不了當年隨機動分隊到達這里時的境遇——
幾部雷達,幾間石頭房,一片荒地,就是雷達站初創(chuàng)時的全部家底。在滿地砂石、野草叢生、陣地起伏不平的營地,雙腳是唯一能抵達所有角落的“交通工具”。偏遠、荒蕪、艱苦,共同構成了雷達站官兵的奮斗底色。
和裴超洲同一批上島的電源技師彭鳴安,回憶起那段白手起家的日子頗為自豪。他告訴記者,戰(zhàn)友們都很能吃苦,沒淡水,他們自己打井取水;沒市電,他們從駐島漁村拉電;沒有路,他們找來石頭,徒手修路?!白约杭已b修都沒費這么大勁?!庇泄俦滩蛔≌{(diào)侃道。
然而談及自己血緣和親情意義上的家,這群人又沉默了。
“感覺孩子跟電影里的一樣,剛出生就長大了。”談起家庭,裴超洲心里發(fā)酸,他說,回憶兒子出生成長的軌跡,要靠家屬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完成親情的拼圖。
老家在山西的下士劉子涵,是該站離家最遠的兵。他告訴記者,休假往返要跨越大半個中國,每次都對祖國遼闊的疆域感慨良久。
同親人隔得很遠的這群人,和祖國時刻心連著心。
采訪中,有好幾名戰(zhàn)友都向記者提到一處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的地方。那是另一座島礁,上面立著刻有“中國·領?;c”字樣的石碑?!霸谀抢铮隳芨惺艿阶约弘x祖國是那樣近,離使命是那樣近”。
記者心生向往,計劃乘船前往。然而一連幾日大風,擱置了出航計劃。記者只能通過大家的講述,在心中“觸摸”那座石碑。一名軍士告訴記者,今年“七一”,該站黨員再次站到領?;c石碑前,開展專題黨日活動。
“即使前方是怒海,四周是狂浪,但一想到背靠的祖國,便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桿。”裴超洲說。
“如果戰(zhàn)爭來臨,我們就頂在這里,誓死捍衛(wèi)領空、守衛(wèi)和平!”炊事員郭世奇說。
“宣誓的時候,我喊得特別大聲,想把聲音傳得越遠越好,告訴所有人,這里有我們守護!”文書李晨陽,在那一天光榮加入黨組織。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边o右拳,莊嚴宣誓,大家高聲宣誓時,感覺血往上涌,心底卻感到無比踏實。
誓言鏗鏘,濤聲陣陣。其實,在那樣空曠的環(huán)境中,人的聲音傳不了太遠。然而,這群人相信,那一聲聲發(fā)自肺腑的吼聲,靠著心與心的共鳴可以傳得足夠遠。
小與大
當能力足夠強大時,很大的事也會變成很小的事
“誓擒敵方寸之間,必決勝千里之外?!边@句令記者印象深刻的話,摘自該站原創(chuàng)的一段賦。
方寸熒屏如何決勝?記者來到雷達方艙一探究竟。
雷達屏幕上,海量信息呈現(xiàn)。空情數(shù)據(jù)規(guī)律跳動,回波信號星羅棋布,航跡線條縱橫延伸。與小小熒屏相對的,是一片廣袤的空域,信號撒向空天,加載成海量空情。
該站很多人對擔負的超量任務早已習以為常,談及此話題都顯得云淡風輕。那年,電源技師彭鳴安去內(nèi)陸某雷達站見學,才知道自己所在站擔負的空情量是兄弟部隊的數(shù)倍,“沒想到,我們這個小點這么重要”。
此言非虛。從高空俯瞰,這個島只是茫茫碧波中的一個小點。打開地圖軟件,它是被一望無際的蔚藍所包圍的幾個像素。但在采訪中,記者越發(fā)覺得,身處小點的這群雷達兵,心里卻裝著星辰大海,腦中的“雷達天線”始終面向軍事斗爭準備的最前沿。
他們看到了什么?這幾年,戰(zhàn)機編隊前出、戰(zhàn)艦劈波斬浪,作戰(zhàn)體系越來越完備和強大。這讓該站官兵進一步認識到,雷達站是體系小點,更是信息節(jié)點,也是戰(zhàn)略支點,不能看輕了、看小了。
他們想到了什么?現(xiàn)在,“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這句話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雷達情報連著千軍萬馬,每個人的能力甚至會影響整個戰(zhàn)局?!眲倎頉]多久的新人,也能夠看到自己在體系中的作用、能力上的價值。
他們在做些什么?記者在下士陳佳遜隨身帶著的筆記本上,找到了答案。筆記本是通過單放考核后站里獎勵他的,扉頁上有他用英文寫給自己的一句話:永爭第一。
如果說一線是地理方位,那么“第一”則是能力坐標,即使只是一名年輕的00后操縱員,也懂得小崗位與大責任的辯證,參透小點位與大能力的統(tǒng)一。
助理工程師小陳是這個站的新人。維護過多型雷達的他,習慣從裝備的角度審視能力的變化。
小陳告訴記者:“現(xiàn)在,雷達裝備快速迭代、操作功能越發(fā)強大。不能快速形成與新任務適配的新能力,就玩不轉(zhuǎn)新裝備、扛不起新使命。”
能力是任務的支撐,數(shù)據(jù)是能力的表征。近年來,該站依托新裝備的優(yōu)越性能,繪制整理出各類目標航線千余種,總結形成多種戰(zhàn)法訓法,先后有多篇裝備保障經(jīng)驗被專業(yè)期刊發(fā)表,編纂的某型雷達戰(zhàn)斗操作手冊得到上級推廣應用。
知曉了他們的任務強度,明白了他們的努力程度,也就找到了他們的底氣所在,理解了他們的云淡風輕。
當一個團隊不夠強大時,很小的事就會變成很大的事;而當其足夠強大時,很大的事就會變成很小的事。雷達站官兵用行動詮釋的“大小辯證法”,關乎能力素質(zhì),關乎使命擔當。
誠然,在國防和軍隊建設大棋局中,雷達站是“微小”的,但這里的官兵認得清“棋子”,更看得到“棋盤”,讀得懂“棋局”,更悟得透“棋勢”。如此看來,他們的視野和格局并不小。
正如基點與基點連接成領?;€,成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屏障一樣,正是這一個個小點上的官兵,胸懷“國之大者”,放眼“強軍大勢”,挺立前沿一線,才織就了一張張密網(wǎng),網(wǎng)住未來戰(zhàn)場的勝算。
靜與動
在日積月累的“靜”中,一點一點積累“動”的勢能
早晨5時,大海已經(jīng)醒來,近處的成片漁排與遠處的幾個島礁遙相呼應,襯托著海上日出的安靜祥和。
半個多世紀以來,小島所面向的這片海域沉浸在安寧之中。隨著我國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期,周邊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像不知疲倦的海浪一般開始拍打沖擊,在這片海域產(chǎn)生回聲。
操縱班班長吳曉林清楚記得,7年前他剛上島的時候,第一次進入方艙見學就讓他熱血沖頂——對照回波可以清楚判明雙方飛機在空中對峙。這一充滿火藥味的細節(jié),讓他感覺自己“來對了”!
然而,無論形勢再怎么嚴峻,這群人外表看上去也是安靜地對著熒屏,記錄參數(shù),點擊鼠標,傳輸信息……
但是,一個對軍事稍微關注的人不會不清楚,在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之下,精確制導導彈可以定點清除高價值目標,無人機能輕松沖破封鎖摧毀重裝坦克,武器裝備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更加明顯,劇烈的變革就是這樣快速且安靜,殘酷又冷血。如此看來,靜也是一種力量。
對該站官兵來說,聽覺上的相對安靜和視覺上的絕對“嘈雜”,時常在他們的戰(zhàn)位上構成對立且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場景。
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屏幕上的回波信號多到一時數(shù)不清,密密麻麻的點和線構成了一幅抽象畫。然而,異動就隱藏在數(shù)據(jù)織成的畫布上。
高手過招,勝負在動靜之間。隨著鍵盤敲擊、鼠標輕點,雷達工作模式瞬間切換,目標信號便像白紙上的幾點隱形墨水,在這一時刻變得醒目。迅速判定、及時上報,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斗轉(zhuǎn)瞬分出高下。
唯有以快應變,才能與周遭的激變保持相對靜止。而對快的追求,體現(xiàn)在該站日常的方方面面。
炊事員郭世奇記得,那次轉(zhuǎn)進戰(zhàn)斗值班的警鈴拉響時,他正給戰(zhàn)友打菜,前一分鐘手中的湯勺還在滴著湯,下一分鐘整個食堂已經(jīng)看不到人了。記者嘗試從食堂跑步前往陣地,用時是該站官兵平均用時的兩倍還多。
我們無法改變自然時間,但可以通過加速,改變相對時間。也許正是領悟了時間的辯證法,該站官兵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加速學習,也因此產(chǎn)生了鉆研新裝備的“沖刺小組”。
新型雷達列裝的那段日子,生產(chǎn)廠家的專家?guī)缀趺刻於紩拥街砉こ處熜£惖碾娫?。從問性能參?shù)到問操作要領,再到問工作原理,他恨不得“三步并成兩步”。
一次被問得煩了,專家隨口說道:“一口吃不成胖子,你們得慢慢來,先學操作保證值班就夠了?!?/p>
“根本不夠!”看似一句善意的“規(guī)勸”,卻讓小陳更著急了,“按部就班咱能跑得過對手?!”對方沉默半晌,隨后說道:“你問吧,我們一定知無不言?!?/p>
新型雷達的天線靜靜地矗立著,像一個穩(wěn)重的哨兵。該站官兵身上似乎也有這種氣質(zhì),習慣安靜地奮斗。
他們都有這樣的覺悟:能多畫一張航跡圖就多畫一張,能多跟一次戰(zhàn)備值班就多跟一次;有機會多學一部裝備,大家都踴躍報名,即使這次沒輪到,也不會放棄持久的努力。
越是處在變革之中,就越需要沉下心來,保持定力,在日積月累的“靜”中,一點一點積累“動”的勢能。
幾日的采訪接近尾聲,離島前夜,記者登上這座海島的最高處。
月光下的海岸線仿若一條銀鏈,延伸向遠方。夜闌人靜,海風習習,浪濤聲更是綿延不息。那一刻,記者生發(fā)感慨,在部隊備戰(zhàn)打仗的浪潮中,這個雷達站的官兵正如這一朵朵浪花搏擊潮頭,在相互碰撞激蕩中,釋放出不絕的能量。
挺立一線必須素質(zhì)一流
■三級軍士長 柳 江
小小的雷達方艙,是我的戰(zhàn)斗崗位;戰(zhàn)備等級轉(zhuǎn)進鈴聲,是我的戰(zhàn)斗號角。
那天中午,鈴聲一響,我立刻抓起作訓服,快步跑進方艙。調(diào)整雷達狀態(tài),手起鍵落,不一會兒,目標空情被捕獲入網(wǎng)。
幾年前,我從老單位調(diào)到這里。任務性質(zhì)變了,監(jiān)測目標變了,作戰(zhàn)空間變了,唯一沒變的,是我那顆好勝的心。
沒想到,站里要求我重新跟班、重考單放。一開始,我不服氣——在老單位,我可是響當當?shù)挠柧毤庾樱?/p>
然而,當我跨進雷達方艙,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回波信息量時,我才明白站里的良苦用心。在這里,日常需要處理的信息量是我之前崗位的好幾倍!挺立一線必須具備一流素質(zhì)。而我,還差得遠。
“我們是空防安全的第一道關口,任務就是第一時間為上級提供最準確、最及時的情報!”班長的話擲地有聲?!暗谝坏狸P口”“第一時間”的理念,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
為了盡快熟悉情況,我向老班長學基本操作,找技術骨干問裝備原理,一有時間就研究航跡圖,分析任務區(qū)域的目標活動特點。
單放考核的頭一天晚上,我輾轉(zhuǎn)反側。說不清是緊張還是興奮,我不停想象著自己走上戰(zhàn)位為祖國守望空天的樣子。
雖然做足了準備,但坐上操縱席的那一刻,我的心依舊狂跳不止。隨著雷達基線一圈圈掃過,我緊盯屏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回波,手指熟練地鍵入目標屬性等諸元。最終,我順利通過考核,成為一名合格的戰(zhàn)斗員。
如今,我在雷達操縱員這個崗位上已經(jīng)戰(zhàn)斗了10余年。說來也怪,本應對戰(zhàn)斗值班早已習慣,我卻仍感覺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挑戰(zhàn)。這些年,裝備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對我們操縱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加快戰(zhàn)斗力生成,我和戰(zhàn)友不斷鉆研裝備性能,確保這雙守望空天的“眼睛”看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清。
任務完成,值班室里“平時即戰(zhàn)時,開機即打仗”的標語映入眼簾。是的,一線必須一流,崗位就是戰(zhàn)位!我將始終擦亮“雙眼”,用青春和熱血為祖國的藍天編織天網(wǎng)、守好空防。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林文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