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嚴文明:用哲思與詩意解讀“何以中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4-04-22 12:25

嚴文明:用哲思與詩意解讀“何以中國”

“史壇斗星 仰韶四期 兩體系 重瓣花 覃研作鑰匙 久溯源流江河遠;專業(yè)師表 桃李滿門 全身心 多維觀 鴻制歸瑯環(huán) 空懷道范岳峻深。”長長的挽聯(lián)訴說著無盡的哀思。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原考古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于2024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嚴文明先生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和考古學教育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科體系的創(chuàng)建者、中國考古學科發(fā)展的引領者,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嚴文明先生一生致力考古研究,主持和參加了河南洛陽王灣、陜西寶雞周原、山東長島北莊、湖北天門石家河、河南鄧州八里崗等重要遺址考古發(fā)掘,大力倡導聚落考古、環(huán)境考古、農業(yè)起源、文明起源研究。

仰韶文化是嚴文明先生的學術起點。他重新梳理了仰韶文化遺址的材料,通過類型學和地層學,將仰韶文化的發(fā)展整體劃分為四期兩大階段,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礎。從對仰韶文化的研究開始,嚴文明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把鑰匙,探索出從典型遺址入手深入研究考古學文化的有效范式。在對中國史前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及農業(yè)起源研究的基礎上,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嚴先生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論斷,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被他形容為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區(qū)是花心,其周圍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qū)是第一層花瓣,再外圍的文化區(qū)是第二層花瓣。這三重結構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間都緊緊相連、不能分離,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以“重瓣花朵”格局的提出為代表,嚴文明先生上下求索,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揭示了中華文明產生、發(fā)展和綿延的密碼。

嚴文明先生愛寫詩。對他鐘愛的遺址,他都會寫一首長詩,于是有了《良渚頌》《凌家灘之夢》等?!疤拿魑迩?,崧澤良渚踵相連。開辟沃野千百里,首創(chuàng)石犁耕稻田。莫角山上建殿宇,匯觀瑤山祭昊天。防洪先建塘山壩,御敵高筑大城垣。卞家山下架船塢,溝通錢塘到海邊。陸上遠通高城墩,寺墩趙陵與福泉……”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發(fā)現(xiàn)者劉斌教授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良渚考古在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等一系列的重大發(fā)現(xiàn),都離不開前輩先生們的指導,每個發(fā)現(xiàn)都會有先生們的身影。2002年浙江省政府聘請了嚴文明、張忠培等12位先生作為良渚遺址考古的專家咨詢委員,在考古現(xiàn)場、開會等學術討論中、吃飯或者晚上的茶敘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們治學做人的風范。

“先生們不僅教我們做學問,他們更是我們做人的楷模。幾十年來我們這一代是在先生們的教導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我們中國史前考古的文化譜系是在先生們的帶領下創(chuàng)建起來的,探索中國早期文明的道路是在先生們的帶領下走出來的,嚴文明等老一輩考古學家不僅是中國考古的奠基人,更是中國考古學隊伍的締造者,如今的中國考古人有誰不是他的學生呢?”劉斌說。

記得2016年,“上山文化”命名10周年暨稻作農業(yè)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山舉行,嚴文明先生來參會。在會議上,他說,浙江的遺址很有意思,“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fā),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后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通向遠古的詩意之路。” 聽者無不贊嘆先生的妙語。

(二)

嚴文明先生是中國考古學國際化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對國外考古學理論的各種流派,保持開放心態(tài),密切關注國外考古學實踐成果和方法技術革新。提倡考古領域的國際合作,并身體力行先后組織并主持了中美合作萬年仙人洞吊桶環(huán)遺址、中日合作桐鄉(xiāng)普安橋遺址等發(fā)掘研究項目,探索形成了中外合作考古的工作機制,推動了中國考古的國際化,拓展了農業(yè)起源,文明起源等重大問題研究的國際化視野。

嚴文明先生致力于中國文物保護事業(yè),對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擔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和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期間,參與了多批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評選和遴選工作,參與指導了三峽、南水北調等一批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對我國文物保護規(guī)劃制度的探索與建立也給予了充分指導。他關注大遺址保護利用,支持倡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論證了余杭良渚、廣漢三星堆、秦安大地灣、朝陽牛河梁等一批重要遺址保護規(guī)劃,指導了余姚河姆渡,陜西寶雞周原,江蘇無錫鴻山等大遺址保護展示。尤其是擔任中國大運河保護規(guī)劃評審組組長、受聘良渚遺址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中國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作出重要貢獻。

“嚴先生的深厚學術造詣和杰出貢獻不僅在國內考古學界有口皆碑,而且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尊重。去年12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經過來自十幾個國家的40位頂級學者組成的論壇評審委員會上,通過了我們的提議,授予嚴文明先生終身成就獎,可謂實至名歸?!敝袊缈圃簹v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說。

作為教育者,嚴文明先生始終致力于考古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他始終相信“中國是可以產生考古學大師的地方”,并傾其一生為之而努力。1990年,他專門為本科生開設了新課“考古學導論”,為初入考古門的年輕人們講“考古是什么”。上海大學教授徐堅說,1991年秋季第一次聆聽嚴先生的考古學導論課程,從那個時候開始,愛上了考古,隨后開始讀嚴先生的仰韶文化研究,跟著一步步走向重瓣花朵。

嚴文明先生是紀錄片《何以中國》的學術總顧問。其實嚴文明先生的著作和思想也是《何以中國》的創(chuàng)作之源。慶幸的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嚴文明先生于2021年4月20日和2023年7月13日前后兩次在家中接受《何以中國》攝制組采訪的相關視頻,他指出:“中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多元一體,持續(xù)發(fā)展。我們中國人認識了自己的歷史,應該對下面的持續(xù)發(fā)展充滿信心!”

(三)

嚴文明先生在去世之前曾給《史前考古》創(chuàng)刊號寫了一篇《寄語》,對適逢其時、應運而生的《史前考古》寄予厚望——“它應該聚焦中國的史前文化有哪些區(qū)別于其他區(qū)域的特點,為何會形成這些特色,有怎樣的形成過程。我講過中國古文化、古文明格局像‘重瓣花朵’,這應該與我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條件有密切的關系。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像中國這樣在自然環(huán)境上相對獨立,周圍的高山、荒漠、大海將這塊廣袤的土地與外界隔離開來,內部又有各方向聚攏的中心,使得華夏古文化乃至中華文明擁有一個孕育、綻放并引領的核心(花蕊),四周又有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體(重疊的花瓣)包裹著它,為它護衛(wèi)并輸送營養(yǎng),于是我們才有了不間斷并不斷壯大的文化、文明發(fā)展歷程……中華文明有個長期孕育的過程,舊石器時代文化與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一個整體,不應將二者割裂開來。在過去的考古實踐中,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習慣視對岸為禁區(qū),畫地為牢。近些年對李家溝、龍崗寺、裴李崗等遺址的發(fā)掘表明,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層是上下疊壓的,兩個階段的文化是無縫連接的,其意義不亞于后崗三疊層的發(fā)現(xiàn)!把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打通了,中國史前文化的整體特點就清晰了,中華文明的源頭就找到了,華夏古人群、古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就明確了?!?/p>

“我本一書生,教書又育人。能力固然小,常懷濟世情。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漫漫修遠路,前途有光明!”這是嚴文明先生八十歲時寫的幾句詩。

2023年底,在獲得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后,嚴文明先生一如既往,謙遜淡然:“感謝給我崇高的榮譽,我不過勤于耕作,不問收獲罷了。”

嚴先生常以“農夫”自比,這位“勤于耕作”的考古學巨擘,在今年的暮春,與他耕耘一生的“田地”永遠告別了。而他的學生們、他的學生的學生以及更多的考古人將接過炬火,踏上“漫漫修遠路”,奔向考古學更光明的遠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楊雪梅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