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韓雅蘭: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

來源:吉林省紀委監(jiān)委網站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5-04-05 15:43

家書原文】

親愛的父親、母親∶

兒過去曾寄過幾次信給大人,想早賜閱矣。但至今未見大人的訓示,想大人必因兒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兒,生氣不理了,所以兒對此點終不能安心。

最近有友人從西安來此,聽說父親和母親對兒之走很覺傷心,祖母恐怕更難過。兒聽了也萬分凄慘。大人平時最知兒之心情,也最疼愛兒的,這點兒早已深知,同時也是兒一〔以〕往對家庭留戀的主要原因之一。當那年玉妹被捕之事發(fā)生,大人連年節(jié)都不過了,星夜的趕到上海,為她設法,使兒等更感到父母愛兒女之心太迫切了。那時父親回家后,曾給兒一信。囑咐兒應安心讀書,不要再像玉妹一樣教大人擔心睡不著。那時兒接讀信后,難過了幾天,想想我們真有點對不住父母之愛。此后兒是時刻都不會忘記父親痛心的話。然而兒不愿作個時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同時又被感情支配著,這極痛苦大人是不會了解的。誰料前年又遭受圣域這樣的侮辱。為了不讓[使]大人難過,為了孩子的問題,忍耐一切痛苦到現(xiàn)在。但是從那時起,兒已認清自己應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更認清了一個女子不應只靠一個丈夫。若完全依靠丈夫,結果會落得求死不得求生不能的苦境。親愛的慈祥的父親母親,假如兒沒有大人的疼愛和體貼,假如沒有求得一點不受人欺侮的知識,那兒現(xiàn)在也只有死路一條了。圣域他固然給了我苦頭吃,然而他也毀滅了他自己。兒想,他所受的損失或者比兒還要大呢。兒已受夠了痛苦,人不能就這樣消沉下去,自己毀滅自己。兒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為后來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樣為國家民族求解放,作一點有意義的事業(yè),總比被人家氣死有價值的多。這就是兒此次來延安的主要原因,請大人想想,章乃器、沈鈞儒他們都起來挽救國家,兒受家庭社會的養(yǎng)育一場,怎能坐視不顧?所以兒決定來此學習一點真實學問,去應社會,求中國民族解放的方法。

大人愛兒也必知兒之性,對任何事,決不會輕舉妄動,兒都經過長期的考慮過。這次到三原曉得了此地招生的事,兒曾經仔細地考慮過后才決定走的。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能回西安面商于大人。想大人看現(xiàn)在全國人民抗日的熱情,也許會不再生兒之氣??傊?,兒不是不懂事的,盲目的瞎跟人跑的,跟人說的,兒現(xiàn)在所走的愛國的路,想必能得社會人士的諒解的。懇祈大人恕兒不告之罪,而仍以從前的愛兒之心來愛兒,則兒幸甚。

這里的物質生活比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則比外面快樂的多。什么話都可講,很自由很坦白。凡是到這里來參觀的沒有不對這里發(fā)〔產〕生好感的。前天來了兩位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申報周刊編輯,他們參觀的結果,印象非常的好,今天已經走了。最近外邊到此地來的參觀的非常多,時常有人來。

這里學校對于學習方面,教員講的很好,同時很注重研究性質,學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因此得的益處很多。兒覺得在這里的幾月學習比外邊學校幾年的學習還要得的益處多。

由西安來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趙師長的女和子都在這里,好些熟人,所以請大人放心。不要以為兒作的不對。這樣多的人都和兒所作的一樣,此地的女生已有三四十人。敬祝健安。

漂泊的女兒敬稟

4.18

【注釋】

①指寫信人的弟媳楊玉珊,她于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上海被捕。當時因為寫信人的弟弟在國外上學不在家,其父得知這個消息后,拋下全家老小,孤身一人,連年節(jié)都不過了,趕往南京、上海,企圖設法營救,但未果。

②此處指1935年寫信人的丈夫納妾之事。

③指1936年11月22日救國會的主要負責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王造時、史良等七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之事,史稱七君子事件。

④這里∶指陜北延安和抗大。

⑤漂泊的女兒;因寫信人在延安,信要寄往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西安,故沒有署名。寫信人從1930年離家到上海,在外多年,后由于丈夫納妾,她有家不能回,所以這里給父母寫信就署了個“漂泊的女兒”,沒有署真名。

【時代背景】

寫信人韓雅蘭,1905年生于陜西省蒲城縣。20世紀20年代在陜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上學期間參加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1930年3月赴上海,后入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1936年6月從復旦大學畢業(yè)。同年秋,由上海返回西安,在西安女子中學教書。1936年底,赴延安參加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二期學習??勾蟮诙谑牵保梗常纺辏痹麻_學到8月結束,韓雅蘭是抗大第二期第四大隊女生區(qū)隊的學員。

韓雅蘭的父親韓望塵,1906年入陜西省第一師范學習,在此期間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期間,參加陜西反清革命活動。1913年東渡日本留學,入明治大學學習。1916年袁世凱稱帝,他憤而棄學回國,參加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斗爭。1918年于右任響應孫中山護法號召,組建陜西靖國軍,反對北洋軍閥。韓望塵先是在靖國軍總部工作,后到第三路軍第一支隊楊虎城部工作。自此,他與楊虎城結成莫逆之交,協(xié)助楊部的鞏固和發(fā)展。1930年,楊虎城率十七路軍回陜主政,韓望塵由楊虎城推薦,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直轄的省印花煙酒稅局局長、西安綏靖公署參議等職。西安事變期間,他支持張學良、楊虎城義舉,響應中共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號召。西安事變后,他參與處理善后事宜,出任《西北文化日報》總社長,宣傳抗日救亡活動??箲?zhàn)勝利前后,他與杜斌丞、楊明軒一起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西北總支部的籌劃和建立工作,擔任總支部財務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韓望塵先后擔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陜西省工商聯(lián)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lián)副主任委員,民主建國會中央常務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西安市副市長。

【信仰之光】

韓雅蘭去延安之前沒有將此事告知父母,到延安后雖曾幾次寫信回家說明,但一直未接到回信。她怕老人生氣,故于1937年4月18日寫了一封信,詳細講述了自己去延安的緣由并介紹延安抗大的情況,以便讓父母諒解、放心。韓雅蘭早年入黨,長期受黨的教育,樹立了為民族解放謀出路、為大多數(shù)人謀幸福的崇高信仰。她瞞著父母到抗大讀書,固然如信中所說有逃避家庭矛盾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為后來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樣為國家民族求解放,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業(yè)”。

韓雅蘭的選擇是那個時代先進青年的潮流。紅軍和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延安成為新的革命大本營。特別是日寇步步緊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從上海、北平、西安等城市奔向延安。他們本來在大城市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卻離開家庭,拋棄安逸,沖破重重封鎖,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延安,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正如上面家書中所說的,“這里的物質生活比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則比外面快樂的多”。

韓雅蘭說,這里來的人很多,除了西安的,各地的都有。她還提到在延安見到了“趙師長的女和子”。趙師長,指楊虎城部三十八軍第十七師師長趙壽山,與韓雅蘭的父親韓望塵相熟。抗戰(zhàn)期間,原楊虎城部被改編為三十八軍和九十六軍,趙壽山任三十八軍軍長。1941年趙壽山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西北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青海省主席、陜西省省長等職。其女指趙銘錦,當時她也在抗大第二期第四大隊女生區(qū)隊學習,抗大畢業(yè)后,由羅瑞卿等介紹入黨,組織《血花劇團》派往原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工作,后入學校學醫(yī),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醫(yī)生。其子指趙元介,抗大畢業(yè),長期從事戲曲教育工作。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韓雅蘭奉黨的指示返回西安從事地下工作,參加陜西婦女抗日救亡運動。后患病,于1943年6月病逝,終年38歲。幾年之后,韓雅蘭唯一的兒子韓蒲沿著母親的足跡,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010年,韓蒲把這封珍藏了70多年的家書捐給了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現(xiàn)在該館長期展出。

(摘自《我心永向黨:家書里的百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