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搜索 解放軍報

踏訪婁山關,感悟那段“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

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作者:彭冰潔 等 責任編輯:劉秋麗
2021-06-18 07:02:44

夏日云貴高原,草木蔥蘢,青山如黛。

煙雨朦朧中,耳邊傳來陣陣清脆童聲:“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遵義市匯川區(qū)板橋鎮(zhèn)婁山關紅軍小學里,孩子們的朗誦字正腔圓。一雙雙稚嫩的小手,一板一眼地表演著由《憶秦娥·婁山關》改編而成的手勢操。

86年過去,歲月淘漉早已洗去歷史的烽煙與征塵。這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如空氣一樣融入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

短短幾分鐘的表演,帶著記者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悟那段“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

風雨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

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今日風貌

西風臺上的時空對話

細雨蒙蒙,清晨的霧氣籠罩著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

婁山關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鎖鑰,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站在海拔1788米的西風臺極目遠眺,霧涌云蒸,蒼山如海。

婁山關,昔日紅軍長征途中至關重要的這一地點,因為毛澤東的詩詞,成為象征革命浪漫主義的紅色地標。

其實,這里曾發(fā)生過殊死較量。當年,紅軍在絕壁間、山路上與國民黨軍展開的兩次戰(zhàn)斗漸次鋪展開來——

1935年1月7日,紅軍在長征途中攻占遵義,紅一軍團一部迅即向北進軍,第一次攻占婁山關,為遵義會議召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同年2月,經(jīng)整編后,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lián)]師東進,二渡赤水,再占桐梓,激戰(zhàn)婁山關,二戰(zhàn)遵義城,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這是長征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走下西風臺,雨勢漸大,記者一路前行至“婁山關”石刻前。今天的婁山關道路寬闊,坡度和緩,但依然隱隱透著地勢的險峻。

“真是不容易!”一位老人的感嘆把記者帶回8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當年的婁山關壁石呈鋸齒形,聳立于陡峭山巔之上,那時已有可以通行卡車、汽車和馬車的公路。紅軍卻沒有選擇這條公路,而是晝夜行軍,沿著崎嶇的小路跑步前進,一路奔襲。

跑,一直向前跑,比敵人的汽車跑得更快,才能贏得勝利……最終,紅軍率先占領婁山關,僅僅比敵人快了五六分鐘,領先兩三百米。

悠悠歷史長河,五六分鐘何其短暫?莽莽洪荒大地,兩三百米又丈量出什么?

亙古至今,除去詩人、哲學家,可能鮮有人會深入思考這個時空之問。

回眸革命歷史,紅軍將士們用自己的雙腳完成了一場場分秒必爭的極限行軍,一次次創(chuàng)下世界軍事史上的步兵行軍速度之最。于是,中國革命史上,我們記住了這樣一些偉大時刻:“急戰(zhàn)”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搶渡”金沙江……

沿著山路拾級而上,曾經(jīng)的陣地上矗立起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上面刻著張愛萍將軍的手書:“遵義戰(zhàn)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登上小尖山,風雨愈急。懸崖陡峭,峻嶺橫空,昔日紅軍戰(zhàn)斗過的塹壕、彈坑如今已覆滿萋萋青草。用手輕輕撫摸刻有“婁山關小尖山戰(zhàn)斗遺址”的巖石,指尖傳來陣陣涼意。

當年,在這僅十幾平方米的山頂,紅軍三軍團用石頭壘成工事,擊潰了敵軍一次又一次瘋狂反撲,殲敵600余人。

這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史上驚心動魄的一幕:軍號聲瞬間嘹亮響起,整個婁山關群峰間繚繞著不絕于耳的號音。紅軍戰(zhàn)士跟在指揮員身后,端著刺刀吶喊著沖出掩體,英勇無畏的身軀向黔軍潮水般推過去。

兩次戰(zhàn)斗,數(shù)百名紅軍將士血灑婁山關,長眠于這險峻大山之中。聽,風雨中颯颯的林濤,好像是他們一次次吹響了沖鋒的號角。

古塞荒木,烽煙淡去,斯人已矣。今天,任何高明的藝術家都無法真實還原當時的戰(zhàn)斗場景。置身戰(zhàn)斗遺址,人們卻能感受到紅軍將士們的浩然之氣——

狹路相逢勇者勝,越是艱險越向前。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對手,即使不敵,也要毅然出擊;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

于是,紅軍將士站起來,站成了剛勁屹立、劍指長空的蒼松翠柏;站成了連綿起伏、晝夜守護的巍巍群山。

絕知此事要躬行

清晨,記者冒雨驅(qū)車前往遵義市區(qū)。紅墻,青瓦,翹角飛檐;木門,石柱,抱廈環(huán)繞。遵義市老城區(qū)子尹路96號,一幢二層小樓沿街而立,毛澤東同志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匾額躍入眼簾。

歷史長河波濤洶涌。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必然,28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間軸上,遵義會議恰好位于“中點”——

1935年1月中旬,歷經(jīng)3天激辯,最終確立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這場生死關頭的會議,徹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向。

“婁山關戰(zhàn)斗的勝利,驗證了遵義會議確立的路線的正確性,驗證了選擇毛澤東作為黨和紅軍領袖的正確性?!弊窳x會議紀念館老館長雷光仁引領記者重溫了那段艱難曲折的歷史,“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都與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息息相關?!?/p>

那時,中央紅軍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盎蛘呤俏覀兿麥鐢橙?,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求得休息擴大的機會;或者是我們不能消滅敵人,長期地為敵人追擊堵?lián)襞c截擊,而東奔西走,逐漸消耗我們自己的力量?!?/p>

要想突破重圍,路在何方?42歲的毛澤東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

1935年2月16日,在一個同樣陰雨連綿的早晨,一封《告全體紅色戰(zhàn)士書》讓紅軍將士重燃斗志。

“紅軍必須經(jīng)常的轉(zhuǎn)移作戰(zhàn)地區(qū),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zhàn)的勝利。”

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國的革命中國人自己干?!蔼毩⒆灾鳌?,今天看來是一條再明顯不過的常識,在當時卻是一條不能輕易觸碰的“紅線”。

在毛澤東指揮下,紅軍完成了戰(zhàn)術轉(zhuǎn)變。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長征中這些最驚心動魄的精彩軍事行動,實踐了“在運動中消滅敵人”這一真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冬霜盡染、凄月當空,寒風凜冽、萬木凋零。婁山關大捷后,毛澤東登上險隘,策馬駐足。

多年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斗爭的起起伏伏,黨和紅軍發(fā)展的曲折經(jīng)歷,如波濤在毛澤東心頭翻涌。他即興詠詞《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我們常常追問: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婁山關一役,共產(chǎn)黨人在此作出精彩詮釋:真正的革命者,不是那種滿嘴喊著漂亮的革命口號,大段大段背誦馬列主義著作的人;真正的革命者,是那些在艱難困苦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毫不退讓妥協(xié)的人,是那些越挫越戰(zhàn)、甘為革命灑盡最后一滴熱血的人。

今天,在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詩詞碑前,記者重讀這段筆走龍蛇、豪邁奔放的文字,悲壯與欣喜,苦難與勝利,迎著雨霧撲面而來,迸發(fā)出激動人心的力量。

后來,毛澤東在這首詞的自注中寫道:“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p>

對中央紅軍來講,婁山關大捷意味著時刻命懸一線的境況已成為歷史。

正如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的那樣:“部隊才獲得一場大捷,從1934年10月6日長征開始后一直盤旋在頭頂?shù)年庼惨呀?jīng)被遠遠甩開?!?/p>

站在婁山關山口,凜風漸止,雨霧漸收。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從這里出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擺脫重重羈絆,走上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正確道路。

從勝利走向勝利

“這場景熟悉又陌生!”西風臺上,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由衷感慨。

“你是本地人嗎?”記者隨口問。

“不,我來自臨近的四川古藺縣?!?/p>

這位名叫李偉的年輕人逐漸打開了話匣子:“從小聽著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長大,兩次奪取婁山關的故事我更是讀過很多次。不過,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婁山關?!?/p>

高中畢業(yè)后,李偉參軍,從赤水河邊出發(fā),一路向北,來到原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這支部隊現(xiàn)在調(diào)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禮炮中隊。

“我永遠難忘那一天——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隆隆禮炮聲響徹天安門廣場?!碑敃r執(zhí)行司禮任務的李偉動情地說。

從赤水河畔到陜北吳起,中央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轉(zhuǎn)戰(zhàn)數(shù)省,歷時10個月;從婁山關到天安門,2000公里的距離,人民軍隊走了整整14年。

“婁山關激戰(zhàn),有多少和自己一樣年輕的紅軍將士犧牲于此?”凝望眼前的茫茫云海,退伍老兵李偉心中暗思。此刻,他的背后,群山默然矗立。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

曾經(jīng),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著紅軍越過一個個“婁山關”,不畏艱險,一路向前。如今,長征精神如火炬指引全國人民在新長征路上萬眾一心,奮勇前進。

距婁山關20公里的沙灣社區(qū),在遵義匯川區(qū)人武部的精準幫扶下,2019年已經(jīng)實現(xiàn)整體脫貧,近1500畝的林地、水田、苗圃鋪于群山之間,將今日婁山關繪成一幅美麗新畫卷。

婁山關下,板橋郵局啟用了一枚郵資戳,主圖便是“遵義戰(zhàn)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小小一枚郵戳,隨著萬千封郵件飛往世界各地,將紅色婁山關的故事越傳越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