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益西拉姆 發(fā)布:2024-05-22 08:00:16
寫在前面
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長文脈。習主席指出:“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span>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強軍興軍離不開傳統(tǒng)的滋潤、文化的熏陶,博物館建設大有可為。如今,很多紅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成為官兵的“打卡地”,成為部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大課堂,源源不斷為人民軍隊提供政治滋養(yǎng)、歷史啟迪和精神動力。本期,我們邀請幾位參與博物館工作的軍隊文職人員,談談工作感悟和啟示思考。
愿為螢火聚星河
■講述人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助理館員、文職人員 趙雅軒
“歡迎各位來到軍博。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是毛澤東題寫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幾個大字……”5月18日,正值國際博物館日,我再次站在軍博大樓前,為群眾進行講解。
“大國重器,與有榮焉”“做紅色文化的弘揚者和傳播者”……群眾參觀后的留言,讓我深感欣慰與自豪。記得第一次走進這里,面對幾萬平方米展區(qū)、上百個歷史場景、近萬件文物藏品,我受到的震撼與許多參觀者一樣: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和偉大成就燦若星河,我雖不是其中耀眼的星辰,但愿做點點螢火,為它散發(fā)微不足道的光和熱。
震撼的背后是壓力。從大學老師到助理館員,我的工作內容從講課到講解,雖只一字之差,實則幾乎是從頭再來。
初期的封閉集訓中,我需要背記10多萬字講解詞,通講10余個基本陳列。“這是軍博講解員的上崗基本功?!奔栮牻虇T的話,開啟了我勇闖軍旅生涯第一關的攻堅之路。那段時間,我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吃飯在練、走路在練、睡前在練,一有空閑就拿著講解詞背記。
給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記不清有多少次,我被基層一線的官兵深深感動,被他們身上發(fā)散出的信仰光芒和奉獻精神所洗禮。一次,我負責為來自神仙灣哨所的官兵講解,他們黝黑臉龐上的高原紅,是常年駐守在海拔5000多米“生命禁區(qū)”留下的“勛章”。
當我講到司號制度時,一名戰(zhàn)士說:“我就是我們連的司號員!”言語中滿是興奮和自豪。一旁戰(zhàn)友說:“別看他年紀不大,但厲害得很,當司號員后還沒被送去吸過氧?!痹诤趿肯”〉母咴堤枺恳淮味际菍ι眢w極限的挑戰(zhàn)。被這名普通戰(zhàn)士感染,我不由聯(lián)想到:自己手中的講解器就像司號員手中的軍號,必須苦練本領,對得起每一次“發(fā)聲”。
韶華不負奮斗者。那一年,中宣部從全國遴選講解員參加“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解說任務。入館剛滿1年的我,有幸被推薦參與遴選。
與日常講解不同,專場講解要求更為嚴格,哪怕一次小小的失誤也可能失去上場的機會。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扎進還在施工的展廳,每天面對空白展板反復練習,兩個月時間從未中斷。歷經21版解說詞、70余次考核,我以“零差錯”的表現(xiàn)光榮成為專場講解員。
近兩年,我跟隨解說隊到過基層部隊、邊防哨所、社區(qū)學校,在不少單位組織的活動中進行講解,還與宣教一線的戰(zhàn)友們共同打造新媒體矩陣,致力于為受眾提供兼具深度與溫度、知識與趣味的精品內容。
去年10月,我報名參加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熬G化將軍”張連印、“高原軍醫(yī)”路俊霞、“背心院士”高伯龍……備賽期間,領導和專家?guī)е覍W典型、悟精神,200余名楷模的先進事跡集中呈現(xiàn),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進向前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比賽中,每一次面對觀眾、每一次講述故事,我都盡可能全身心融入,傳遞自己心中澎湃的激情。當最終接過大賽專業(yè)組第一名獎杯時,我心中充滿感動與感恩。
為文物賦予生命,以螢火匯聚星河。如果說陳列展覽是凝固的歷史,那么講解員就是其中跳動的音符。我愿以螢火之志,在助力官兵學習歷史、感悟使命、傳承精神中發(fā)揮好橋梁作用。
(解放軍報記者李 倩整理)
仰望藍天憶英雄
■講述人 中國航空博物館館員、文職人員 徐文杰
每一位英雄都值得仰望,每一段歷史都值得銘記,這是我剛加入中國航空博物館就產生的感悟。為了傳承紅色基因,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我們組織開展“探尋英雄記憶”活動,帶領群眾踏上追尋英雄足跡的旅程。
作為活動策劃者之一,我對新入職年輕戰(zhàn)友充滿激情的工作狀態(tài)感同身受,也不禁想起博物館一路發(fā)展的艱苦經歷——組建之初,單位只有一個戰(zhàn)備洞庫,連一間正式的辦公室都沒有。在這種艱苦情況下,前輩們搭起簡易棚、自己動手做設備工具。缺少飛機牽引桿,他們就用一條條細繩編織成能夠牽引飛機的繩索;缺少拖車,他們就肩拉手推,不顧肩膀拉出了道道紅印、手上劃出了條條血痕。最終,他們在1年時間內將100多架飛機運到洞庫。那時,有媒體稱贊航博人是“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并稱他們?yōu)椤安堇K大軍”。
這個故事對入職之初的我產生了不小的震撼。在航博工作,與我之前在軍工企業(yè)工作差別很大,在開展研學教育、財經管理、文物飾新的過程中,我常會遇到各種困難。于是,我把“草繩精神”寫在本上、記在心里,并在工作中認真踐行。
航博英雄廣場中央,有一面巨大的英烈墻,鐫刻著人民空軍犧牲的1800余位飛行人員的名字。有位叫何譜長的老人,為了尋找在飛行訓練中犧牲的哥哥何譜扶,幾十年來從未放棄。得知何譜扶烈士的名字刻在我館英烈墻上,老人奔波2000多公里,于今年4月中旬趕來與哥哥“相聚”。
蒼老的雙手輕撫英烈墻,嘴里喃喃喊著哥哥的名字……這一幕,讓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動容,不少戰(zhàn)友默默擦去眼淚。
“英雄事跡的動人之處就在于真情實感,沒有刻意煽情,仍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力量”“華麗的辭藻、豪邁的口號,比不上一聲深情的呼喚”……感動之余,我們不由地討論起來,研究如何將情感投注到工作中,讓受眾更加感同身受。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我館是傳承紅色基因、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陣地。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小學生對航空知識充滿好奇、前來參觀,但以往有些展覽內容和形式不夠生動,孩子們理解起來也有難度。為破解難題,我和戰(zhàn)友們展開攻關。
那段時間,我們白天在博物館各區(qū)域聽取收集游客反饋意見,從青少年的交談中了解興趣和需求,不斷積累設計靈感。下班后,我加班梳理理論知識、進行系統(tǒng)研究,選擇適合的知識點、圖片、視頻等,有時會為了一個動畫效果反復調試數(shù)十次。
終于,我們完成了航空知識科普、名機故事講解、飛機模型制作、航空影片放映等60余部精品課件和科普課程的開發(fā)。通過這些課程,孩子們走進航空世界,近距離、深層次感受航空的無窮魅力。隨著課程深入推廣,去年航博參觀量增加了30萬人次。
我心振翅乘風起,仰望藍天憶英雄。航博,承載著我的榮譽和進步——連續(xù)3年被評為“四有”優(yōu)秀文職人員,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更承載著我心靈的寄托——見證航空事業(yè)的艱辛與輝煌,感受空軍英烈精神的偉大與崇高,不斷從中汲取奮進能量。
(解放軍報記者李 倩整理)
記錄光榮歷史 再現(xiàn)激情歲月
■郭干干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賈保華
“根據(jù)專家教授的評審意見,建設方案的19個附件還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進一步調整。”前不久,在甘肅革命軍事館建設工作協(xié)調會上,甘肅省軍區(qū)政治工作局文職人員南丁紅的意見,得到大家認可。
根據(jù)《新時代軍史場館體系建設規(guī)劃》等,我軍將打造軍隊博物館、部隊軍史場館、省軍區(qū)系統(tǒng)革命軍事場館3個系列,形成覆蓋全軍、輻射社會、功能互補、體系完備的紅色譜系展陳教育大格局。甘肅省軍區(qū)按照上級要求,成立了甘肅革命軍事館籌劃建設辦公室。南丁紅成為籌建辦的一員,全面參與制訂建設方案、編寫展陳大綱和征集文物史料等工作。
記者了解到,為建設好革命軍事館,展示好黨在甘肅領導人民軍隊的奮斗歷程和偉大功績,該籌建辦抽調各單位精干力量,組建相對穩(wěn)定的骨干隊伍,其中文職人員占比不少。他們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展現(xiàn)出了強烈的責任心、進取心、敬畏心。
“革命軍事館建設是一項復雜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政治性、政策性、專業(yè)性、程序性要求很高,需要工作人員熟知黨史軍史,學好用好軍事地理、軍事文化、國防教育等方面知識?!睂碜耘R潭縣人武部的文職人員李明東來說,能夠被抽調到籌建辦參與編寫展陳大綱,既是一種認可,更是一次考驗。面對全新領域,他苦學相關知識,成為駐地圖書館、博物館和軍事檔案館的常客。工作中,他堅持“打破砂鍋問到底”,對存疑的知識點一個都不放過,有時為核準一個史實細節(jié),要查閱十幾本史料書籍進行佐證。在編寫某章節(jié)時,他細致梳理文件、反復對比,對現(xiàn)有史料多處表述提出修改意見,得到不少黨史專家的肯定。
抽調參與工作的省軍區(qū)政治工作局文職人員郝志偉,日常還要兼顧教育、宣傳等多項工作?!案锩娛吗^是黨和軍隊光榮歷史的承載和見證,容不得半點虛浮或應付。”郝志偉告訴記者,兩年多時間,他們在完成各自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調查、研究、論證,先后5次對展陳大綱進行結構性調整,修改30余次,收集存儲海量電子資料、史料圖片,最終形成的15萬余字展陳文字大綱,順利通過上級專家組評審。
“文物是支撐場館的‘臺柱子’,文物數(shù)量、質量影響著場館建設的層次?!痹谡骷锩鼩v史文物史料時,蘭州第五干休所文職人員王洪正與戰(zhàn)友發(fā)放了上千份征集公告和海報,并通過百余家公眾號、融媒體等線上渠道廣泛宣傳。甘肅省迭部縣藏族群眾阿它家里有一口革命年代的行軍鍋,此前有人高價收購都被他謝絕。當看到甘肅革命軍事館文物征集公告后,他主動聯(lián)系籌建辦進行捐贈。捐贈儀式上,他拉著王洪正的手真摯地說:“這件文物有了好去處,我就放心了?!?/p>
歷史已逝,精神永存。據(jù)了解,甘肅革命軍事館計劃于2025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設任務,隴原大地將再添一處傳承紅色基因、宣揚強軍成就、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