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拉:青春永駐,精神永恒
■危立平
“云彩飄不過你哦,甘巴拉;鳥兒飛不過你哦,甘巴拉……”
在海拔5374米的千年凍土上,“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巍然屹立。
多少年來,一代代官兵在甘巴拉值守戰(zhàn)位,鑄就、傳承以“甘愿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為內(nèi)涵的“甘巴拉精神”。
“甘巴拉精神”是人民軍隊精神品格的生動注腳。今年是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30周年,讓我們回到那凝結(jié)著忠誠與熱血的陣地,聆聽那些不斷續(xù)寫的青春故事。
——編 者
圖①:20世紀70年代,甘巴拉官兵檢修雷達天線。圖②:雷達站官兵參加夜間緊急機動訓練。圖③:官兵正在錄取目標諸元。圖④:退休前最后一次陣地值班,甘巴拉原一級軍士長王勝全深情撫摸雷達站站碑。
寬大碧綠的葉片緊貼大地,一簇米粒般大小的金黃花蕊傲立寒風、悄然綻放。今年夏天,在世界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甘巴拉雷達站,通往雷達陣地的84級戰(zhàn)備臺階旁,我從石縫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株藏藥“獨一味”。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高寒缺氧的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旅甘巴拉雷達站陣地上,每到夏天,石縫中總會開出一朵朵小花。它們就像一代代甘巴拉官兵那樣,頑強堅韌,倔強生長。
從通過肩挑背扛將第一部雷達架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頂開始,建站59年來,一代代官兵如同鋼釘一樣扎在雪山之巔,丈量著生命的高度,書寫著人生的壯美。他們用血肉之軀戰(zhàn)勝高寒缺氧,以鋼鐵意志戍守雪域高原,積淀形成以“甘愿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為主要內(nèi)涵的“甘巴拉精神”。1994年6月28日,該雷達站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
登上甘巴拉、堅守甘巴拉、建功甘巴拉,這樣的一段軍旅征途就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代甘巴拉官兵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賦予了這座雪山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光輝,也讓“甘巴拉精神”超越時空和地域,與更多人心靈相通,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一
曾有人將甘巴拉陣地的雷達比喻為“云端鐵樹”。在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紫外線放射量是平原4倍的甘巴拉山頂,礫石滿地,少有自然生命蹤跡。甘巴拉官兵的執(zhí)著堅守,讓“云端鐵樹”也有了生命和溫度。
今年6月24日,在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30周年來臨之際,20多位老兵代表重返甘巴拉,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老兵已71歲。他們和我聊起了那激情燃燒歲月里的故事——
1965年10月,甘巴拉雷達連組建的命令下達,雷達就部署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頂上。
甘巴拉,藏語意為“不可逾越的山峰”。但官兵堅信:再苦,黨有召喚就行動;再難,祖國需要就向前!
沒有路,就用鐵鍬鎬頭修建便道;沒有車,就把雷達拆分后,用肩膀扛上山頂;沒有房,就壘起石塊,擋風遮雪、“安營扎寨”……他們以“鋼釬打不進、人也要扎根”的頑強意志,在“生命禁區(qū)”以人力筑起一座“云端天哨”。
“報告指揮所,甘巴拉雷達連裝備架設(shè)完畢,請求擔負戰(zhàn)備任務(wù)!”首任連長縱封岐堅毅的報告聲,響起在冰峰雪嶺。那一刻,時間定格在1967年8月13日14時整。
為什么英雄的旗幟高高飄揚?因為信仰的貫注、精神的引領(lǐng),凝聚起強大力量,澎湃著激情干勁。
從建連興站的第一天起,無論是肩扛雷達上山頂,還是搬石壘墻擋風雪,黨員骨干始終是第一方陣。
建站初期,面對惡劣環(huán)境、繁重任務(wù),官兵發(fā)揚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長期超負荷工作。第二任連長夏仲昌積勞成疾,后來不得不安上心臟支架。他卻自豪地說:“我有兩副‘支架’——一副是醫(yī)生安在心臟里的金屬支架,另一副是甘巴拉給我的‘精神支架’?!?/p>
忠誠,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心中的信念、腳下的行動。我在這里聽到了更多故事……
一年初春,一場持續(xù)10多天的特大暴風雪襲擊甘巴拉。上山的物資被困在半山腰,陣地上面臨油機停轉(zhuǎn)、人員斷炊的艱難困境。時任連長和指導員各帶一組人員,分別從山頂和半山腰挖雪開道。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苦戰(zhàn),他們終于成功“會師”,將戰(zhàn)備物資送上了陣地,保證雷達情報始終不斷線。
那年深秋,甘巴拉陣地連續(xù)斷水3天,官兵嘴起泡、流鼻血,仍堅守在戰(zhàn)位上。有人好不容易從水池找到一些冰碴,也舍不得含到自己嘴里,而是全部倒進了油機水箱,以保證雷達照常開機。老兵們說:“我們當年的豪邁宣言,是‘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zhuǎn),人在情報通’!”
幾年前的一次任務(wù)中,該站官兵聞令而動,人人寫請戰(zhàn)書,6名同志將退役申請書換成留隊申請書。他們連續(xù)戰(zhàn)斗70多天,在亂石凍土上構(gòu)設(shè)陣地,挖斷鎬頭、鐵鍬30余把……
在甘巴拉山頂,有一幅官兵用罐頭盒、石頭拼成的中國版圖。那鮮紅的“祖國在我心中”幾個大字,讓人熱血沸騰。
在這里,我深刻感受著精神的力量有多么巨大。甘巴拉高寒缺氧,卻不缺戰(zhàn)斗的激情;草木止步,卻難掩頑強生命的光彩。官兵寧讓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賬,把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區(qū)”變成了令人肅然起敬的鋼鐵陣地。
“甘巴拉精神”是一面耀眼旗幟,高高飄揚在雪山之巔;“甘巴拉精神”是一座大熔爐,鍛造了一代代甘巴拉官兵。30年來,甘巴拉雷達站有22人榮立二等功、143人榮立三等功、35人受到戰(zhàn)區(qū)(軍區(qū))以上表彰。他們用熱血和青春,澆灌出光榮綻放的“榮譽之花”。
二
在甘巴拉官兵心里,陣地就是忠魂、戰(zhàn)魂、兵魂所在。
甘巴拉之巔,有一座瑪尼堆。與藏地其他瑪尼堆最大的不同,是它擺在正中的那塊山石上,鐫刻著兩個大字:“軍魂”。
這座哨兵般佇立的瑪尼堆下,安放著當年第一批進藏的共和國雷達兵張在安的忠骨。
上世紀60年代,張在安與戰(zhàn)友們一起翻雪山、爬陡坡、蹚冰河,跑遍了上百座高山進行考察選址,親身參與了駐藏雷達兵部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辛歲月和輝煌歷程。
轉(zhuǎn)業(yè)后,張在安無法忘懷戍邊生活,一直夢想重返西藏,到老部隊再走一走、看一看。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那一天。2011年9月,張在安因病離世。2013年8月2日,在部隊領(lǐng)導陪同下,家人將張在安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他生前勘察、籌建、工作過的甘巴拉陣地旁邊。
甘巴拉山高高聳立,遠處羊卓雍措湖清澈寧靜,雅魯藏布江緩緩流淌。這名老兵的忠魂日夜凝望著旋轉(zhuǎn)的雷達天線,永遠與他最親密的戰(zhàn)友、最熱愛的事業(yè)在一起。
2023年11月30日,原一級軍士長、雷達技師王勝全達到最高服役年限光榮退休。這一天,甘巴拉雷達站特意在陣地上為他舉行告別儀式。儀式過后,王勝全獨自一人爬上陣地南坡,找了一些石塊,鄭重地擺了兩個字:“王”“兵”。
王勝全對著甘巴拉山說:有一個姓王的兵,在這里守了快30年,現(xiàn)在他要離開了;這些石頭就代表他,繼續(xù)在這里站崗吧;不論他走到哪里,他都是甘巴拉的兵,永遠愛著祖國。
1993年,年僅19歲的王勝全剛剛?cè)胛?。他被甘巴拉的英雄事跡深深吸引,幾經(jīng)申請,終于如愿來到甘巴拉。從此,他一扎根就是28年,創(chuàng)造了甘巴拉雷達站歷史上戍守時間最長的紀錄。
28年來,王勝全先后維護了8型雷達裝備,參與一系列重大演訓任務(wù),見證了雷達陣地發(fā)生巨大變化。
人雖離開甘巴拉,但“甘巴拉精神”已融入血脈。離開陣地的200多個日夜,王勝全時常夢回甘巴拉。今年6月24日,在“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王勝全由衷地感慨:“我的心屬于甘巴拉。把青春獻給甘巴拉,值!”
在甘巴拉雷達站,還有一對父子兵的故事,生動詮釋著“甘巴拉精神”的血脈傳承。
父親龍扶國,1987年入伍,在甘巴拉雷達站當了12年的炊事員。1996年,僅有4歲的龍兵隨母親來站里探望父親,當時王勝全還抱過他。
在父親的影響下,龍兵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軍人。2009年,龍兵應(yīng)征入伍。當聽說兒子分到高原,龍扶國激動不已,立即提筆給團領(lǐng)導寫信,請求將兒子分到甘巴拉雷達站,到最艱苦的地方鍛煉。
穿上父親熱愛的軍裝,踏上父親戰(zhàn)斗過的地方,龍兵斗志昂揚。不到兩年,龍兵就當上了炊事班班長。2016年,龍兵參加駕駛員培訓,之后當上了司機,經(jīng)常跟隨任務(wù)分隊馳騁雪域天路,展現(xiàn)一專多能的軍士新風采。前幾年,甘巴拉雷達站的機動任務(wù)逐漸增多,龍兵主動申請回到老連隊。他說:“我是甘巴拉兵的兒子,甘巴拉滋養(yǎng)了我,我要為它做點什么?!?/p>
回到甘巴拉,龍兵依然身兼數(shù)職:司機、電工、炊事員。2021年底,他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得知兒子的立功喜報要送到家中,在外務(wù)工的龍扶國特意趕回四川老家,迎接這份榮耀。手捧兒子沉甸甸的榮譽,龍扶國既激動又驕傲。
同一座雪山,不同的時空,兩代人共圓一個軍旅夢。這是使命的交接,更是精神的傳承。
不少甘巴拉官兵為子女取了極富雪域高原特色的名字,以此表達對這塊熱土的眷戀之情:原雷達操縱員高長國的女兒名叫高蕾,諧音“高原雷達兵”;原副站長朱永劍的女兒名叫朱雪菲,寓意“雪域高原花草芬芳”;原站長胡大慶的女兒名叫胡思雅,意思是“思念雅魯藏布江”……
建站以來,在甘巴拉雷達站榮譽墻上留下姓名的有千余名官兵。他們苦過、累過、甚至哭過,他們也拼搏過、奮斗過、歡笑過。他們的赤膽忠誠永遠與甘巴拉同在。一代人的青春終將老去,而甘巴拉永遠年輕——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攀上那5374米的精神高峰。
站在云霧繚繞的甘巴拉之巔,遙望宛若玉帶的雅魯藏布江,俯瞰藍寶石一般的羊卓雍措湖,我腦海中浮現(xiàn)一首小詩:“白雪化了,綠色來了;老兵走了,新兵再來;青春走了,大山還在。青春和堅守,雪白血紅,鐫刻在那塊石碑之上……”
三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甘巴拉官兵需要攀登的,不僅是一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還有一座座實現(xiàn)戰(zhàn)斗力跨越式發(fā)展的高峰。
建站以來,甘巴拉陣地的雷達天線一直在旋轉(zhuǎn),戰(zhàn)備一刻沒停歇,空情保障優(yōu)質(zhì)率始終保持高水平,靠的便是一代代甘巴拉官兵為戰(zhàn)沖鋒、向戰(zhàn)而強的使命擔當。
那一年,甘巴拉陣地迎來某新型雷達首次試裝,官兵興奮得歡呼雀躍。然而,在驚喜和期待背后也隱藏著憂慮:官兵戰(zhàn)風斗雪維護雷達已持續(xù)40多年,當信息化裝備迭代,鍵盤、鼠標擺在面前,又何嘗不似一座橫亙的山峰。
甘巴拉官兵清醒認識到,被動等待只會被淘汰,無論身處什么地方、遂行什么任務(wù),都要緊盯前沿、識變應(yīng)變、銳意進取。
山高兵為峰。他們開始了又一次嶄新的跨越。老兵、新兵都從頭學起,深研裝備性能,編寫操作手冊,研提幾十條裝備改進建議,為“雪域天眼”拓展視距,貢獻“甘巴拉智慧”。
那一年的八一建軍節(jié),雪域高原碧空如洗,雷達天線傲然旋轉(zhuǎn)。清晨8時,甘巴拉陣地上,雷達操縱員劉卓民像往常一樣坐在顯示屏前注視著空情。但另一位值班員的席位海拔卻下降了近1800米——山下的站部值班室內(nèi),雷達操縱員宋臣臣輕點“遙控開機”指令,屏幕上瞬間顯現(xiàn)從陣地發(fā)回的空情信息。甘巴拉雷達站執(zhí)勤新模式正式開啟。
這種執(zhí)勤新模式,讓甘巴拉雷達站結(jié)束了一代代官兵必須日夜堅守陣地戰(zhàn)備值班的歷史。當年在陣地上因高原反應(yīng)、頭疼胸悶睡不著覺時,官兵企盼著有一天雷達兵能不靠“站得高”,也能“看得遠”?,F(xiàn)在,這樣的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老一輩雷達兵堅守雪域之巔、攀登地理高地,新一代又轉(zhuǎn)戰(zhàn)高原、搶占制勝高地。其背后一脈相承的是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超越的品格。近些年,甘巴拉雷達站以某新型雷達為依托,抽組人員組建機動分隊,推動從“守山頭”向“強機動”轉(zhuǎn)變。官兵不斷更新思維理念,熟練運用武器裝備,積極融入聯(lián)合作戰(zhàn)體系,戰(zhàn)法訓法取得新突破。
“海拔再高高不過使命,困難再大大不過責任,任務(wù)再重重不過榮譽”,這是甘巴拉官兵堅定的價值追求。他們堅守的,不僅僅是5374米的海拔高度,更是一座精神家園。
雪峰之上,信仰的旗幟高高飄揚,“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
既苦又甜,甘巴拉在老兵心里有多特別?點擊二維碼觀看視頻《老兵夢圓甘巴拉》。
本文圖片由馬冰、余紅春、宋強軍、王歡、朱元強拍攝。
版式設(shè)計:賈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