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主管單位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主辦單位 ?  解放軍報社

編輯出版《軍事記者》編輯部

主  編 ?  ?姜興華 

副主編 ?  ??楊慶民 

美術兼發(fā)行編輯 ? 倪曉麗

美術兼校對編輯 ?  周敏君

責任校對 ?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陳昌鳳   趙云澤

隋 巖 ???廖燕靈 丁玉寶

祁宇博 ???顧寶祚  鄒維榮

劉鳳橋 ? 劉紹勇  濮端華

陳  飛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fā)行處 北京報刊發(fā)行局

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xù)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fā)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發(fā)  行 全國各地郵局

出版日期 雙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fā)行電話 010-66720796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裝有誤?負責調(diào)換)


國家儀式: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探析

作者:張?馳

摘?要:國家儀式是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本文結(jié)合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實踐,以喚醒受眾對抗美援朝歷史記憶、塑造“崇尚英雄”時代記憶為切入點,探討提高國家儀式傳播質(zhì)效的方法路徑,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儀式傳播;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儀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國家儀式是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本文結(jié)合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實踐,以喚醒受眾對抗美援朝歷史記憶、塑造“崇尚英雄”時代記憶為切入點,探討提高國家儀式傳播質(zhì)效的方法路徑,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一、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概述

自2013年中韓雙方達成一致,2014年至今,已有9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交接儀式、我國使用專機接回烈士遺骸及遺物、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舉行迎接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安葬儀式(以下簡稱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處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一宏觀敘事背景下,起到了喚醒抗美援朝歷史記憶,塑造“崇尚英雄”時代記憶的效果。

儀式時間凸顯記憶錨點。2014至2019年,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時間為3月下旬至清明節(jié)前,2020至2022年,時間設在9月,9月30日為我國烈士紀念日。儀式時間從清明節(jié)前轉(zhuǎn)為烈士紀念日前,凸顯了“崇尚英雄”的政治屬性和國防教育意義。

儀式空間標定記憶坐標。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中,仁川機場、桃仙機場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是歸葬儀式空間。志愿軍戰(zhàn)士當年離開祖國抗美援朝,如今烈士遺骸得以回歸祖國。遺骸的歸位也是文化環(huán)境的歸位,將人們的儀式記憶與抗美援朝歷史記憶相聯(lián)結(jié),實現(xiàn)國家歷史形象與當今中國形象的延續(xù)、融合。

儀式人員強化記憶內(nèi)核。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中,如駐韓大使、解放軍禮兵體現(xiàn)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的政治合法性以及威嚴莊重的國家形象。參加儀式的志愿軍老兵是抗美援朝精神符號的凝結(jié),是抗美援朝歷史記憶的重要保存者;學生代表象征著國家的青年一代和未來。兩者同時到場,意味集體記憶的傳承。

儀式器物定格記憶圖像。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中,國旗作為重要的象征元素覆蓋于烈士遺骸棺槨之上,具有國家和“祖國母親”的雙重隱喻;從2015年由空軍伊爾-76運輸機運送烈士遺骸、兩架殲-11B飛機護航,到2022年首次實現(xiàn)國產(chǎn)運-20運送、殲-20護航,對比抗美援朝時期我軍飛機作戰(zhàn)半徑短,難以對“三八線”附近的志愿軍開展空中火力支援,展示了綜合國力的躍升。

二、對主流媒體關于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的分析

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中,媒體對儀式進行全方位、大規(guī)模報道,并回眸抗美援朝歷史記憶,形成“儀式+歷史+傳播”的媒介景觀和媒介記憶,從而傳播國家形象。

權威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報道各有擇重。權威主流媒體報道強化對歷史的深刻記憶。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解放軍報社等中央媒體紛紛派出記者,對儀式現(xiàn)場進行深入報道。相關報道的口徑、議程設置等,無不凸顯權威主流媒體的定位,強化對歷史的深刻記憶,折射出國家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歷史的重視和對志愿軍英烈的敬仰。遼寧衛(wèi)視等地方媒體參與現(xiàn)場報道、轉(zhuǎn)發(fā)中央媒體報道拓展傳播體量,突出了與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規(guī)格匹配的媒介關注度。新媒體報道話語注重向民間下沉。微博、抖音等平臺上“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等相關話題在儀式當天登上熱搜,其他網(wǎng)絡媒體、自媒體自覺跟進,繼而引發(fā)受眾的廣泛關注和情感參與。

報道內(nèi)容與呈現(xiàn)形式相得益彰。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中,媒體都力爭做到報道內(nèi)容與呈現(xiàn)形式相得益彰。報道內(nèi)容注重解讀與升華歸葬儀式內(nèi)涵。如2021年9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通訊《銘記英雄壯舉 鐫刻不朽豐碑》,從“迎接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幫更多志愿軍烈士早日找到親人”“尊崇英烈揚正氣”三部分,闡釋我國對志愿軍烈士及家屬的人文關懷,以及“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的價值取向。報道呈現(xiàn)形式注重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進行全程電視直播,并在抖音等網(wǎng)絡平臺開辟直播通道,網(wǎng)友可同步觀看、評論。2022年觀察者網(wǎng)的直播中,主播一邊解說,一邊與網(wǎng)友實時互動。在輻射全國、線上線下同步展開的報道中,深刻、豐富的敘事和強調(diào)“此時此地”的互動傳播形式,展示出該儀式傳播中立體、飽滿、生動的國家形象。

三、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的啟示

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傳播,對如何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帶來諸多啟示。

可視化呈現(xiàn)讓儀式記憶更可感。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等國家儀式的傳播說明,可視化呈現(xiàn)讓儀式記憶更可感,有助于讓受眾感知大國形象。要突出儀式符號的代表性和視覺沖擊力。在2022年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中,運-20飛機采用了低可視度涂裝,但在垂尾上設置了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給予受眾更醒目的視覺觀感,打造深刻的視覺記憶。要強化儀式傳播的情感張力。儀式通過特定行為和程序,使參與者形成規(guī)訓和情感升華,越“形象化”的儀式傳播越能強化這一效果。如殲-20在護航第九批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時,于沈陽桃仙機場上空采取超低空飛行,即是一種形象化的、具備高情感張力的儀式展演。最大程度優(yōu)化儀式表達。在媒體呈現(xiàn)上,要注重鏡頭選取與銜接,通過高科技手段,提升儀式現(xiàn)場沉浸感。再以殲-20超低空飛行為例,該環(huán)節(jié)的拍攝還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如以觀禮者的視角,仰拍飛機從上方掠過的瞬間,塑造更強勁的情感沖擊力。

豐富敘事和互動讓儀式記憶更可悟。抗美援朝戰(zhàn)爭與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在同一個歷史框架和敘事體系中,因而相關報道大量回溯了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故事,深挖、再現(xiàn)志愿軍老兵的經(jīng)歷。實踐證明,豐富敘事和互動讓儀式記憶更可悟,有利于傳播大國形象。要采用人格化敘事手法。如媒體表述中,常用“烈士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等說法,“祖國”一詞給人以崇高感,“母親”一詞將國家與志愿軍戰(zhàn)士的聯(lián)系生動展現(xiàn)出來。要采用“仰視”“平視”“俯視”相結(jié)合的敘事視角。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以“仰視”構建崇高感,用“平視”還原志愿軍烈士作為一個“人”參戰(zhàn)、犧牲時的價值取向,用“俯視”悲憫地看見個人在宏大歷史中的生與死,立體詮釋志愿軍將士的偉大,以及歸葬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要加強與受眾互動。利用網(wǎng)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降低受眾參與門檻,釋放民間話語權,使受眾在互動中挖掘更多故事、尋找共通,最終形成共鳴。

打通渠道、營造共識讓儀式記憶更可通。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等國家儀式的傳播說明,講好中國故事,要打通渠道、營造共識。要形成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國家形象是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的綜合體,后者常因意識形態(tài)、國家利益和話語權等原因,而與試圖建立的國家形象產(chǎn)生出入。因此,要“借船出海”、打通渠道,增強本國話語力量,挖掘文化共性,凝聚文化共識,讓他國主動為我發(fā)聲,形成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要輸出打動人、感染人的文藝作品。烈士遺骸歸國和安葬儀式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世界多國也有舉辦迎接烈士儀式的傳統(tǒng)。在此文化基礎上,要著眼全媒體時代受眾審美情趣的變化,深入挖掘人民軍隊的時代之美,善于用優(yōu)秀文藝作品,闡釋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形象,塑造親和有力的大國形象。

(作者單位:96753部隊)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