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軍事新聞攝影的紀實與藝術表達
摘 要:軍事新聞攝影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深刻的思想表現力、濃烈的情緒感染力,在軍隊新聞宣傳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軍事新聞攝影只有將新聞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才能拍攝出思想內涵深刻、視覺感染力強的精品力作。
關鍵詞:新聞攝影;紀實;藝術表達;有機結合
新聞攝影,是以傳播新聞信息為目的的紀實性攝影,新聞性是新聞攝影的基本屬性,同時,攝影先天的審美取向,又決定了新聞攝影必須要追求質量上乘的藝術表達。因此,只有將新聞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才能拍攝出思想內涵深刻、視覺感染力強的精品力作。
在編輯新聞攝影作品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一些新聞攝影作品或構圖缺乏創(chuàng)意,畫面呆板乏味,或過度追求藝術性而忽略其新聞性,缺乏鮮明特色。那么,軍事新聞攝影如何實現紀實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五點。
一、以小見大,反映時代精神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軍事新聞攝影是軍事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新聞攝影記者必須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作用、職責使命、方針原則,緊扣時代脈搏,用光影展現時代風采、謳歌時代精神、記錄時代特征。
時代是新聞賴以生存的土壤,任何新聞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而獨立存在,把握住了時代脈搏,就找到了新聞攝影的價值源泉。當前,改革強軍大潮洶涌澎湃,練兵備戰(zhàn)火熱進行,軍隊新聞攝影記者肩負著傳播強軍聲音、宣傳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反映軍營新貌、教育引導官兵的光榮使命。要圍繞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成就、練兵備戰(zhàn)的新經驗、基層官兵關注的新熱點,以高度敏感的新聞觸覺,將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新聞價值直觀傳遞出去,將代表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立體地展現出來,讓軍事新聞攝影發(fā)揮出凝聚力量、激發(fā)士氣的強大作用。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新聞攝影作品就有了生命力。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黨、國家和軍隊的工作重心都有所不同,階段性的中心任務既是黨中央、中央軍委關注的重點,也是普通民眾、廣大官兵目光聚集的焦點,理所當然也應該是軍事新聞攝影記者緊緊抓住的要點。比如,打響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就是全國民眾高度關注的頭等大事,很多攝影記者和醫(yī)務人員一起,不懼危險,勇敢逆行,深入疫情重災區(qū),深入醫(yī)院病房,深入防控工作各個崗位,拍攝了大量振奮人心、鼓舞力量、傳遞真情的新聞攝影佳作,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于軍事新聞攝影記者來說,國家重大科研試驗、部隊演習演訓任務、重大典型宣傳、年度階段性重點工作等等,都是應該格外關注的對象,要密切跟蹤,力爭推出精品力作。
二、勤于思考,明確拍攝意圖
新聞攝影作品來源于新聞現場。然而,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作品的產生絕不僅僅是機緣巧合或靈光一現。在投入拍攝前,攝影記者頭腦中就應該明確拍攝意圖和拍攝重點。主題是新聞攝影的靈魂,只有拍攝主題清晰了,才能清楚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傳遞什么樣的理念,把對新聞事件的理解通過曝光、構圖、色彩的運用等技術手段體現到作品中去,這是專業(yè)攝影記者和拍客的最大區(qū)別。攝影記者要勤于動腦,善于思考,這樣才能在更廣闊的視野里捕捉到更多的主題,更深層次地挖掘、提煉新聞圖片的意義和思想,拓展新聞圖片的深刻內涵。
如果把一次新聞攝影任務比作一次戰(zhàn)斗,那么,有了主題就有了明確的作戰(zhàn)目標,下一步就應圍繞目標制定好作戰(zhàn)方案。新聞攝影報道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展開拍攝工作前應進行充分的策劃,深入了解拍攝對象的特點,只有這樣,到新聞現場后,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本質,拍攝出精彩瞬間。比如,拍攝先進典型人物,就要深入了解這個人為什么會成為典型,優(yōu)秀品質的精神內核在哪里,性格特點是什么,工作生活環(huán)境又怎樣,哪些是應該且能夠通過圖片展現的,哪些是需要文字補充說明的,都要心中有數。
在新聞攝影工作中,要善于對新聞事件的特點規(guī)律進行深入分析,圍繞主題需要拍攝的內容做好計劃,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如何表現,俯拍、仰拍、正面、側面、背面多角度如何運用,清晨、正午、傍晚光線以及云霧、雨雪等天氣如何利用,都要綜合考慮,對可能遇到的情況要提前著手準備,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三、走進一線,發(fā)現精彩瞬間
著名戰(zhàn)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我軍第一位攝影記者沙飛深入戰(zhàn)場、走進群眾,拍攝了八路軍長城抗戰(zhàn)、百團大戰(zhàn)、抗日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等大量反映抗戰(zhàn)的照片,用相機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和平年代,新聞攝影記者冒著槍林彈雨到前線采訪的機會雖然不多,但腳底板下出新聞的基本理念不能丟。基層火熱的戰(zhàn)備訓練生活是蘊藏新聞的富礦,只有將鏡頭貼近基層官兵,真正與官兵融為一體,真實記錄他們工作訓練生活的閃光點,才能拍攝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佳作。
深入基層不能浮光掠影,要深入思考新時代我軍基層戰(zhàn)備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試驗任務、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新變化、新特點、新規(guī)律,努力發(fā)掘具有價值的新聞點。要真誠地和基層官兵交朋友,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喜怒哀樂,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鶎庸俦诿鎸︾R頭時可能會表現得不自然,記者可以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和訓練,熟悉拍攝環(huán)境,增進彼此間的感情。拍攝前,記者要講清自己的拍攝意圖,最大限度地爭取官兵的理解和配合,在從事主題拍攝活動前,可先拍攝一些其他畫面,一則可以積累素材、啟發(fā)靈感,二則可以讓官兵逐漸適應,面對鏡頭從容開展工作。
精彩瞬間往往如電光火石一般,稍縱即逝。在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全神貫注,深入細致地觀察拍攝對象的表情動作,不要輕易放過任何細微的變化,可以適時調動官兵的情緒,使他們表現得更加自然。抓拍是新聞攝影的常用方法,只有使新聞事件中被拍攝的主體處于自然狀態(tài),才能展示出濃厚的現場氛圍、真實的人物情感、客觀的新聞事件,拍攝出接地氣、有生氣、顯靈氣、有神韻、有靈魂的攝影作品。
四、注重敘事,凸顯新聞價值
毋庸置疑,新聞攝影需要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拍攝過程中,要正確處理紀實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任何構圖、光影、色彩的運用都要緊緊圍繞新聞事件的表達,片面追求光影容易偏離新聞攝影的紀實性、新聞性。脫離了新聞性,圖片再有視覺沖擊力也很難成為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一言以蔽之,新聞性是“錦”,藝術表現力是“花”,新聞攝影要錦上添花,而不要舍本逐末。
從筆者編輯攝影專版時收到的組照來看,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題材比較單一,如,拍軍事工作的照片多,拍思想政治工作的照片少;拍大項任務的照片多,拍部隊日常工作的照片少;拍訓練場的照片多,拍官兵情感故事的照片少;拍具體工作的照片多,拍典型人物的照片少。二是敘事不完整,拍攝的有些圖片大多局限于新聞事件的高潮部分,比如,拍演訓活動,只拍戰(zhàn)斗畫面,前期的整裝、出動、部署等畫面缺失,畫面同質化嚴重,單發(fā)哪一張都不錯,但組合在一起卻結構松散,圖片與圖片之間缺乏內在聯(lián)系。
之所以會出現一些過分注重表象、內容空洞、敘事乏力等問題,主要是因為部分攝影記者對新聞本質的理解不深不透,只滿足于視覺沖擊力,僅從能不能“出畫面”來判斷客觀事實能否成為新聞,而忽視了對新聞事件本質的挖掘,導致創(chuàng)作思維僵化。對軍事新聞攝影記者來說,責任感和攝影基本功固然重要,而新聞敏感性同樣十分重要。只有注重培養(yǎng)靈敏的新聞嗅覺,及時發(fā)現新聞,正確判斷新聞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價值, 才能使攝影作品做到題材獨到、視角新穎,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此外,還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針對新聞事實相對復雜,發(fā)生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比較廣泛的題材,要進行長期關注和持續(xù)跟蹤拍攝,使攝影報道具有完整性、系統(tǒng)性。
五、抓住細節(jié),注重情感表達
情感是強化人際溝通的最佳紐帶,也是新聞作品觸動心靈、引發(fā)共鳴的重要元素。富有情感的新聞攝影以直觀的視覺感染力,往往能夠在新聞事實的傳達上發(fā)揮出文字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2008年汶川地震中,《綿陽晚報》攝影記者楊衛(wèi)華拍攝的《敬禮娃娃》廣泛傳播,照片中幾名官兵抬著一位剛剛從廢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小男孩滿身塵土,左臂纏著繃帶,舉起右臂向營救他的解放軍叔叔敬禮。這張照片真切表達了災區(qū)群眾對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也彰顯了軍民攜手戰(zhàn)勝災害的樂觀主義精神,激發(fā)了全國人民守望相助、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強大凝聚力,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攝影佳作。這幅作品啟發(fā)我們,通過將具有代表性的拍攝對象的形象和肢體語言以圖片形式進行生動體現,可以產生強大的輿論引導作用。
見微知著,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新聞事件中典型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件飾物都可以凸顯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品質。比如周總理胸前“為人民服務”的徽章,比如邊防戰(zhàn)士粗糙的面孔、堅毅的眼神、干裂的嘴唇以及掛滿冰霜的帽耳、磨爛的戰(zhàn)靴等等,都在攝影作品中起到了烘托主體形象的重要作用。攝影記者要抓住新聞事件最有說服力的細節(jié),對不重要的因素進行大膽舍棄,利用剪裁和虛實、明暗、色彩對比,抓關鍵信息、抓有用元素、抓重點細節(jié),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強化圖片的視覺深度和視覺沖擊,更好地彰顯新聞價值、揭示新聞事件的全貌,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
捕捉到精彩瞬間絕非易事,新聞攝影者除了要具備較強的攝影技術和職業(yè)使命感,還需要有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英國攝影記者邁克·威爾斯拍攝的《手—烏干達旱災的惡果》,通過黑與白、干癟與豐滿的兩只手的對比,揭示了非洲大地連年戰(zhàn)亂與饑荒帶給普通民眾的深重災難,有力地凸顯了主題,引起了受眾的強烈共鳴??傊煌毠?jié)有其不同的特色,蘊含著不同的內涵,見人見事見細節(jié)的新聞圖片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拍攝時一定要多觀察、細領悟,力求抓到能生動反映新聞主題的細節(jié)。
新聞攝影記者不但要有嫻熟的攝影技巧和審美能力,還要有廣博深厚的多學科修養(yǎng),對黨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人文、地理歷史、部隊建設、戰(zhàn)備訓練、政治工作以及其他藝術學科門類都要廣泛涉獵,積極學習,藉此增強文化底蘊。只有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在面對各種新聞事件時,才能夠去偽存真,發(fā)現最能表現事物特征的局部和細節(jié),創(chuàng)作出視覺表現力、情緒感染力和輿論引導力兼具的新聞攝影佳作。
(作者單位:戰(zhàn)略支援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