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網外網融合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
摘 要:媒體融合發(fā)展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實踐課題、長遠主題,既要研究遠景規(guī)劃,也要明確短期目標。網絡在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中,既是首當其沖的前沿陣地,也是最大的變量、增量和富礦。著眼軍隊新聞機構調整改革后的實際,應當突出研究探索內網外網融合發(fā)展課題。
關鍵詞:媒體融合;內網外網;功能定位;運行機制
2018年4月9日,新成立的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以下簡稱“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在互聯(lián)網(外網)和軍事綜合信息網(內網)上負責6網、2微博、3微信、3端,英文“兩網”、八一電視、軍事圖片中心等20余個平臺,以及抖音號、快手號、今日頭條號等12個賬號的運維發(fā)布工作,形成內網外網兼?zhèn)?、新媒體平臺競相發(fā)展的網絡矩陣新格局。這就是改革后的軍隊網絡媒體主陣地的基本布局。立足實際探索新聞傳播中心范圍內的網絡媒體融合,關鍵是要探索強軍網中央軍委機關網(以下簡稱“內網”)與以中國軍網、國防部網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站(以下簡稱“外網”)的一體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本文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內網外網融合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
一、功能融合:主責主業(yè)定位明晰
方向決定路徑,關乎存亡。內網轉隸網絡部,遇到的首要矛盾沖突,是辦網方向的選擇和確立。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內網也是新聞網站,應主打資訊信息;一種認為內網是工作服務平臺,應重點提供工作指導、服務官兵的服務功能。這種觀念沖突和分歧,就像分娩的陣痛不可避免。
理念碰撞來得自然而然:內網的同志從軍委機關部門,合并到新聞業(yè)務單位,對以新聞理念為內核的價值判斷、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不適應;而無論是新聞傳播中心還是網絡部作為新聞業(yè)務單位,要求內網盡快轉變思路,牢固樹立媒體思維、新聞理念,自然無可厚非。
這是何去何從的根本性問題。內網按照新聞資訊網站的思路建設,既不是擅長領域,也與外網失去分工定位的差異。于是,一段時間內很多同志反映,內網不如以前好看了、好用了,沒有實現(xiàn)創(chuàng)建預想。
網絡部的同志在反思中認識逐步聚焦: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移動終端隨身攜帶、須臾不可分離的今天,已經沒有人會為了看資訊而專門坐下來打開臺式電腦,內網又沒有實現(xiàn)移動化,如果僅滿足于悶頭當陳舊信息的搬運工,必然是死路一條。內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獨有的、外網不可替代的服務功能。
圍繞內網建設方向,根據軍委政治工作部領導的相關指示,網絡部的同志反復討論后,形成內網由傳統(tǒng)新聞資訊網向政務類服務型網站轉型的共識。內網改版就是這個共識的集中體現(xiàn)。
這場頭腦風暴,理清了內網外網的主責主業(yè):外網對外擔負新聞宣傳、輿論斗爭的職能,內網則對內擔負發(fā)布權威信息、提供在線服務、進行工作指導的職能。
方向定位準,方能思路清。形成共識的過程啟示我們,融合發(fā)展既不是同質化競爭,也不是誰吃掉誰、誰同化誰,而是在找準各自功能定位、主責主業(yè)基礎上的優(yōu)勢互補、合作共贏。于是,內網不再當信息的生產者、搬運工,信息資訊直接引入中心共享稿庫和外網原創(chuàng)稿件,采取鏡像同步的方式引入“學習強國”“學習強軍”兩個大型學習平臺;與此同時,集中人力物力開發(fā)和更新各級辦公離不開的網盤、為官兵答疑解惑的你問我答平臺,以及被裝發(fā)放調換、心理法律咨詢、政策法規(guī)查詢、網上辦事大廳等服務功能,很快扭轉被動局面。
二、內容融合:1+1>2的傳播效能
內網外網看似面對不同受眾、承擔不同任務,實則在有效傳播的覆蓋面、側重點、影響力上有很強的互補性,通過有機融合就能收到1+1>2的傳播效果。
2019年2月2日(農歷除夕前兩天)20時,內網與眾多互聯(lián)網站一起,同步直播“軍營過大年”網絡春晚,充滿笑點、淚點、燃點的節(jié)目,不僅讓官兵展示自我、放飛夢想,而且讓海內外網友了解中國軍營、走近中國軍人?;ヂ?lián)網網友“亦生逸詩”留言:“致敬所有的軍人們,謝謝你們的守護,致敬!”強軍網網友“孤膽小兵”發(fā)帖:“任務限制只能瀏覽強軍網,有這臺春晚陪我過年,真好!”
“軍營過大年”網絡春晚直播觀看和回放點擊量累計近千萬,成功得益于內網與外網的優(yōu)勢互補。制作網絡春晚節(jié)目是內網多年的傳統(tǒng),但苦于覆蓋面小影響力不強,現(xiàn)在內外網成了一家人,促成了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合作。內網發(fā)揮與部隊聯(lián)系緊密、直達基層的優(yōu)勢遴選優(yōu)秀作品,外網發(fā)揮運營優(yōu)勢,聯(lián)合軍地30余家互聯(lián)網平臺同步推送,形成“祖國萬里一臺戲、三軍將士共團圓”的融融暖意。
內網外網除了重大宣傳和重要策劃外,在經常性宣傳和欄目運維中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2018年9月以來,內網相繼策劃創(chuàng)辦軍婚伴侶、軍轉創(chuàng)業(yè)、軍營歌會、軍聲朗讀4個重頭欄目。其中,軍聲朗讀是一檔視頻節(jié)目,內網限于自身視頻攝制能力,節(jié)目數量質量難以保證,而外網的視頻則由八一電視團隊保障,具有較強的攝制能力。改由八一電視團隊負責軍聲朗讀節(jié)目攝制,很快拿出了高質量的第一期節(jié)目樣片,走出了一條外網為內網制作節(jié)目、運維欄目的路子。
2019年11月1日,內網成功改版上線,這次改版也是一次內網外網融合的成功案例。此前,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內網改版工作,但內網的設計方案歷經數十稿,卻一直令人不太滿意。為了換思路,請外網的美工團隊設計效果圖,結果大家眼前一亮,認為設計方案抓住了內網政務類服務型網站定位的特性,設計風格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新聞資訊網站。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后,新聞傳播中心和軍委政治工作部領導一致認可外網美工團隊設計的改版方案。新版上線一個月,部隊官兵普遍反映主題突出、兵味十足,服務功能更加集中,使用體驗更加友好;網站訪問量屢創(chuàng)新高,同年11月29日峰值達891.7萬頁次,增長59.97%,論壇實時在線人數提升40.63%。
這些直觀的數字、成功的案例,充分印證內外網內容生產與傳播融合的巨大威力和廣闊空間,只要不斷實踐和探索,就能在更多領域和更大空間實現(xiàn)有力有利有機融合。
三、機制融合:謀篇布局著眼長遠
體制機制的融合,是最根本、管長遠的融合。成立網絡部,從編制體制上布設了網絡主陣地,目前要做的就是從工作機制上加快融合。在這方面,內外網的機制融合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為解決內網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借鑒外網成熟的社會聘用整套制度規(guī)范,實現(xiàn)社會招聘的有機銜接。此外,干部交流、技術評審、業(yè)務值班制度等相關工作,也嘗到機制融合的甜頭。
看到機制融合成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內網外網機制融合仍然任重道遠,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必將帶來更大更多更廣泛的效益。當前,應當重點謀劃探索3個方面的機制融合。
建立全媒體新聞產品生產模式。實事求是地說,目前內網外網的生產模式總體上還是條塊分割,人員外出采訪,多數時候仍然只給本網提供稿件,沒有實現(xiàn)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體發(fā)布。根本原因除了從業(yè)人員新聞產品生產能力單一外,還在于缺乏融合思維,把融合當作軟指標而不是硬任務。只有打破這種單一的新聞產品生產模式,才能談得上融合發(fā)展。對此,應當有效引導甚至作出硬性規(guī)定,要求外出采訪人員,區(qū)分內網外網、“兩微一端”、抖音短視頻等平臺,分別提供稿件。
切實走開輪崗鍛煉的路子。內網外網的融合,離不開既懂內網又懂外網的人才隊伍。真正使內網外網融合深下去、實起來,就必須讓外網長期搞新聞抓把關的編輯記者,成為內網服務功能開發(fā)、日常運維的行家里手;讓內網運維人員擺脫長期機關化工作、材料化寫作,成為掌握外宣規(guī)律、具有采編能力的新聞人才。內網外網兼通的人才等不來,一靠辦班培訓,二靠輪崗鍛煉,三靠結對幫帶。目前,內網外網人手緊缺不可能拿出大量時間專門培訓,同時兩地辦公結對幫帶也不太現(xiàn)實,只能堅決走內部交流、輪崗鍛煉的路子。交叉輪崗要分期分批有序穩(wěn)妥組織,一線采編人員要輪崗鍛煉,部領導分工也要定期輪換熟悉各平臺工作。
構建技術開發(fā)維護統(tǒng)一保障體系。內網外網合并已近兩年,無論是功能開發(fā)、技術保障,還是機房維護,仍然相對獨立,既不符合融合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不利于集約化管理和運維。特別是內網不僅面臨新數據中心4個基礎支撐平臺建設的任務,還承擔3個十三五開發(fā)建設項目,牽扯大量時間和人力,無法集中精力抓好網站內容建設。形成這種狀況,既有改革調整過渡期的客觀原因,也有目前兩地辦公的現(xiàn)實原因,還有網站軟件硬件體系不兼容的技術原因。但是無論怎樣,從長遠看新聞傳播中心層面建立統(tǒng)一的技術保障機構勢在必行,網絡部自身內網外網技術保障融合也勢在必行,必須盡快研究論證,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措施,構建技術開發(fā)維護統(tǒng)一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