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米高的峭壁
為了群眾安危,他們敢和死神“掰掰手腕”
“解放軍到了,這下有救了!”
凌晨時分,首批救援官兵趕到事故現場,原本一籌莫展的救援人群激動得大叫起來。
趕到現場,借著探照燈的光亮抬頭一看,趙玉先倒吸一口涼氣——
峭壁上部約百米幾乎直上直下,直到山腰處仍有超過40度的陡坡。車頂像紙片一樣落在山腰,部分乘客被甩到車外,生死不明,四周散落著汽車碎片、行李甚至殘肢。
救援必須登上近百米高的山腰,巨大的棱石和密集的荊棘遍布整個山崖,墜落的車體震松了石塊,碎石在大風中不時飛落……
上山,根本沒有路,天黑路險一失足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先期趕來救援的群眾和醫(yī)護人員束手無策。怎么辦?
“同志們,救人要緊!上!”隨著趙玉先一聲吼,官兵利用工兵鍬開辟通道,向懸崖發(fā)起進攻。
警示、開路、照明、搜救、搬運,官兵分工明確,行動迅速。軍醫(yī)鄧曉東逐一檢查生還者,用熒光棒作出標記,其他官兵先救傷員再運遺體;缺少制式擔架,官兵就把工兵鍬兩鍬交錯卸下鍬頭,背包繩一纏一繞,制作成簡易擔架。
山路險峻,每一步都頗為艱難。為防止給傷員造成二次傷害,官兵們兩個人抬擔架,五六個人從旁保護,但腳下松動的石頭還是讓大家一步三滑。許多路段,負責保護的官兵只能一只手拉著抬擔架的戰(zhàn)友,一只手拽著長滿了尖刺的荊棘。
上等兵鄧森負責給傷員引路,但“路面”實在站不穩(wěn),情急之下他一只腳踩進碎石中穩(wěn)住重心,亮出另一側的腳邊兒,讓負責搬運的戰(zhàn)友踩過去。
從山腰到救護車有1000多米的陡峭山路,官兵歷盡艱辛把傷員送上救護車,來不及喘幾口氣就又沖回事故現場。班長李傳亮連跑3個來回,在準備接送第4個傷員時,腳下一軟險些栽倒。
整個救援過程中,站在最高處的是團政委趙玉先。為便于掌握全貌,他不顧自身安危,攀上山崖高地現場指揮。
凌晨時分,氣溫已經降到-10℃。聽到傷員喊“冷”,官兵紛紛把迷彩服脫下蓋在傷員身上。救一名傷員,脫一件衣服,到后來很多戰(zhàn)士僅穿著短袖訓練服,仍堅持在寒風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