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

來源:文藝報作者:丁曉平責任編輯:杜汶紋
2017-03-31 10:43

《紅軍長征記》:最早的紅軍長征將士集體口述史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和軍委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聯(lián)署,向參加長征的同志發(fā)出了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現(xiàn)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nèi)和國外進行大規(guī)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所以特發(fā)起集體創(chuàng)作,各人就自己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達意,不求鉆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來稿請于九月五日前寄到總政治部。備有薄酬,聊志謝意?!?/p>

同時,毛澤東還向各部隊發(fā)出電報,稱:“現(xiàn)有極好機會,在全國和外國舉行擴大紅軍影響的宣傳,募捐抗日經(jīng)費,必須出版關于長征記載。為此,特發(fā)起編制一部集體作品。望各首長并動員與組織師團干部,就自己在長征中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民情風俗、奇聞軼事,寫成許多片斷,于九月五日以前匯交總政治部。事關重要。切勿忽視?!?/p>

毛澤東的號召,得到了紅軍將士們的積極響應,紛紛拿起筆來撰寫自己的長征回憶錄。中央領導、軍委領導同志首先帶頭寫作,如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李富春、張云逸等。

做政治工作的陸定一、李一氓、肖華、王首道、熊伯濤等身體力行。在保安紅軍大學第一科學習的36名學員都是紅軍的高級干部,不少人也紛紛響應號召,如張愛萍、彭雪楓、劉亞樓、楊成武、譚政、耿飚、周士第、陳士榘、莫文驊、彭加倫、舒同、賈拓夫、童小鵬等。童小鵬在通知發(fā)出第二天的日記中這么寫道:“楊(尚昆)主任、陸(定一)部長又來要我們寫長征的記載,據(jù)說是寫一本《長征記》。用集體創(chuàng)作的辦法來征集大家——長征英雄們的稿件,編成后由那洋人帶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購買飛機送我們,這真使我們高興極了?!蓖※i熱情高漲,一個人就寫了《離開老家的一天》《粵漢路邊》等7篇文章,最后一篇《殘酷的轟炸》完成于10月7日。他在日記中所說的“洋人”,正是埃德加·斯諾。

為出版《長征記》,紅軍總政治部專門成立了編輯委員會,主要成員有丁玲、徐特立、成仿吾和徐夢秋,整體工作則由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負責,并由其負責最后統(tǒng)稿。1937年4月15日,丁玲在《文藝在蘇區(qū)》一文中生動描述了她編輯《長征記》時的愉快心情:“新的奇跡又發(fā)生了,這便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征文。開始的時候,征稿通知發(fā)出后,還不能有一點把握。但在那悄悄憂心之中,卻從東南西北,幾百里、一千里路以外,甚至遠到沙漠的三邊,一些用蠟光油紙寫的,用粗紙寫的,紅紅綠綠的稿子,坐在驢背上,游覽塞北風光,飽嘗塵土,翻過無數(shù)大溝,皺了的紙,模糊了的字,都伸開四肢,躺到了編輯者的桌上。在這上面,一個兩個嘻開著嘴的臉湊攏了,蠕動的指頭一頁一頁地翻閱著,稿子堆到一尺高,兩尺高。這全是幾百雙手在一些沒有桌子的地方,在小油燈下寫清了送來的。于是編輯們失去了睡眠,日夜整理著,謄清這些出乎意料,寫得美好的文章?!?/p>

經(jīng)過近三個月的努力,到1936年10月底,紅軍總政治部就征集到200多篇文章,約50多萬字。毫無疑問,這些文字在長征回憶文本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其文獻價值迄今為止也是最高的,因為它最真實、最質(zhì)樸,呈現(xiàn)了長征的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字里行間閃耀著徹底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光芒。《二萬五千里》編輯完成后,并沒有付印出版,編輯委員會抄存了極其少量的內(nèi)部謄清稿。目前考證存世的僅有兩部。一部留存于延安總政治部宣傳部,一部則在1937年上半年經(jīng)由地下交通交給在上海負責恢復白區(qū)工作的馮雪峰。

《二萬五千里》為什么沒有及時印刷出版呢?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標志,中共和紅軍在陜北蘇區(qū)的危機得到了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化解,從此中共中央在政治上、軍事上打開了新的局面。這個時候,紅軍開始東征,丁玲等也趕往前線,《二萬五千里》的編輯工作也因此暫停了。

從1936年8月發(fā)出征文啟事,《二萬五千里》在延安的出版工作經(jīng)過6年時間的等待,遲至1942年11月才正式排版印刷,最終確定書名為《紅軍長征記》,分上下兩冊,選定文章100篇,32開,412頁,作為“黨內(nèi)參考資料”鉛印成書內(nèi)部發(fā)行,馬蘭紙印制。目前這個版本的《紅軍長征記》存世也極少,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中共中央宣傳部圖書館、陜西省檔案館和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各存有一套。其中,燕京圖書館收藏的版本,系朱德簽名贈送給斯諾的禮物。

這場由毛澤東親自發(fā)起的征文活動,可謂是中共黨內(nèi)和軍內(nèi)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集體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但遺憾的是,中共中央和軍委最重要的領導同志,包括毛澤東本人在內(nèi),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博古、王稼祥、凱豐、鄧發(fā)、劉少奇、林彪、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羅榮桓、楊尚昆、鄧小平等,均沒有撰寫文章。由于工作繁忙和時局變化,毛澤東曾經(jīng)應允為《長征記》撰寫“總述”的愿望,也未能實現(xiàn)。謝覺哉在1945年11月2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讀《紅軍長征記》完,頗增記憶。沒有一篇總的記述??偟挠浭霎斎浑y。毛主席說過,‘最好我來執(zhí)筆!’毛主席沒工夫,隔了10年也許不能全記憶,恐終究是缺文。”的確,缺文成了永遠的缺憾!

1954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史資料室編輯出版的內(nèi)部讀物《黨史資料》,選載重印了《紅軍長征記》的大部分內(nèi)容,受到黨政干部和青年學子的熱烈歡迎。第二年5月,人民出版社將此書改名《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公開出版,再次對全書內(nèi)容進行了增刪和修訂。從此,紅軍長征的故事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間傳奇,而長征精神因此逐漸演化為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戰(zhàn)勝困難、勇敢前進的精神圖騰。

——世界,就是這樣知道長征的。

長征是中華民族開始崛起、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紅色起點,它對21世紀的中國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神話”,是豐富發(fā)展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嶄新閱讀文本,是中國人永遠的精神財富。

長征,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