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戈鐵馬駕狂飆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工兵史,因此同志們稱他為工兵王。他精通爆破、架橋,曾被同志們親切地稱為紅軍架橋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構(gòu)筑王、地雷戰(zhàn)王。縱觀王耀南的成長和戰(zhàn)爭史,這些稱號的確名副其實。
1930年,王耀南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就接到了籌建工兵連的命令。朱德親自向王耀南交代組建工兵連的任務,王耀南任工兵連連長。成立工兵連時,朱德說:“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個任務很光榮,也很艱巨?!?/p>
7月,王耀南率隊趕往江西南昌。工兵報到后,彭德懷親自督陣在瀏陽河上架通浮橋。紅三軍團在長沙附近七里巷、烏梅嶺受阻,彭德懷命紅八軍順瀏陽河下杉木港迂回到敵人后部。工兵連被加強給紅八軍。王耀南向軍長何長工請命任敢死隊隊長,率船頭架有機槍的幾條船利用機槍火力和土手榴彈沖破了敵人河防,紅八軍繞到敵人背后擊退了敵人。工兵隊利用紅八軍乘坐的船只奉彭德懷命令在東渡屯架設浮橋。當晚王耀南指揮敢死隊炸開了長沙城門,午夜紅三軍團便占領(lǐng)長沙。戰(zhàn)后,省委特派員卻以王耀南未帶領(lǐng)3000工兵參戰(zhàn)為由,將他降職為伙夫班長,而政委楊明因為王耀南被降為連指導員。
8月,工兵團奉命再次攻打長沙,王耀南再次被任命為連長。此時工兵隊僅剩下一個連隊。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命令王耀南率工兵炸開長沙瀏陽城門外鐵絲網(wǎng)和鹿寨。但是他們不知道鐵絲網(wǎng)上有高壓電,指導員楊明觸電身亡,其他戰(zhàn)士為了搶救指導員全部犧牲。王耀南仔細研究爆破電網(wǎng)方法,排除爆破組炸開電網(wǎng),紅軍屢攻長沙不克,退出戰(zhàn)斗。王耀南身負重傷,在小河村修養(yǎng)。但是他的傷還未痊愈,就奉命率隊于11月2日前在羅坊架通浮橋,接應紅三軍團南渡袁水。經(jīng)勘查,王耀南認為短時間內(nèi)修補嚴重腐朽的木碼頭太困難,提出了修石碼頭的建議,他帶領(lǐng)工兵奮戰(zhàn)兩晝夜,建成了石碼頭,架通了浮橋。
此后王耀南參加了5次反“圍剿”,第3次反“圍剿”結(jié)束后,王耀南于1932年1月率工兵連參加贛州戰(zhàn)役。根據(jù)陳毅的指示,王耀南負責指揮工兵連挖掘10余條坑道。第1次坑道爆破時,因觀察爆破效果后才發(fā)起進攻而貽誤了戰(zhàn)機;第2次爆破時,紅二師不肯將部隊撤出危險區(qū),擔心再次貽誤戰(zhàn)機。紅五團團長葉長庚命令敢死隊向城墻前運動,王耀南向三軍團首長解釋不能這么做,但是總部命令:工兵必須按時起爆,否則以違反戰(zhàn)場紀律論處。第一炸點起爆,敢死隊員全部犧牲。第二炸點起爆,為工兵擔任掩護的莫文驊連隊陣亡70%。王耀南奉命組織挖掘坑道,敵方工兵利用坑道與我工兵對抗。敵主力一部利用坑道從贛州城里出擊,襲擊紅一指揮部,俘虜師長侯忠英。紅一師腹部受敵,倉促撤出陣地。但是未及時通知在坑道中作業(yè)的工兵。王耀南等在坑道里死守,堅決不做俘虜,直到紅十五軍組織反擊,將敵人趕進贛州城,才將坑道中負傷的王耀南等救出。此次戰(zhàn)役中,王耀南深深地體會到,工兵在坑道作業(yè)時必須攜帶武器,坑道光能防不能打是不行的。坑道內(nèi)必須挖掘戰(zhàn)斗交通道,以防不測。王耀南就是這樣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
長征路上架橋王
1934年,王耀南率工兵營奉命從石城前線經(jīng)三角地急行軍,于12日按時趕到了于都河邊。周恩來親任總指揮,征集杉桿、門板和船只等駕橋材料。王耀南對架橋點、河川情況進行實地勘察,挑選了10個架橋點,決定在花橋、潭頭圩、賴宮廟、大坪心、峽山圩架5座橋。在深水區(qū)的王耀南指揮戰(zhàn)士用民船做橋腳,杉桿當橋桁,鋪上門板結(jié)構(gòu)呈浮橋。剛開始架橋的時候,因為河面太寬,指揮船進入橋軸線很難,特別是夜間作業(yè),河水聲音大,指揮員的口令聽不清,旗語看不見。于是王耀南想出了一個主意,在每個船上掛一盞馬燈,這樣就解決了船偏離的問題,加快了架橋速度。他們在淺水區(qū)打木樁做橋腳,雖然征集了不少的架橋材料,但是仍然不夠。蘇維埃政府和當?shù)乩相l(xiāng)大力支援。一位曹大爺獻出了自己的壽材做了橋板。17日,王耀南接到了命令,紅四團到達后立刻過橋,不得延誤,其他各部必須讓路。不久,耿彪帶領(lǐng)的紅四軍團趕到渡口,迅速過橋。王耀南等人奉命在橋頭進行宣傳和保障工作。
10月18日,毛澤東從王耀南所帶領(lǐng)的工兵營建設的橋上過河,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
12月,他又在烏江為朱德隊伍架設浮橋,使其隊伍順利過江,王耀南得到了全軍通令嘉獎。遵義會議后,王耀南在紅軍四渡赤水的時候,僅用2個月的時間,指揮工兵連克服重重困難,架起了10余座橋,大破天門洞架通赤水河,再次獲得全軍通令嘉獎,并且被毛澤東稱為工兵專家。紅軍三渡赤水后,敵人繼續(xù)圍追堵截,處境非常困難,何去何從?一時間沒了辦法,毛澤東想到了王耀南,便對總參謀長劉伯承說:“部隊當前的首要問題是過河,太平度的橋是否還在,你親自找工兵專家王耀南同志談一談。”王耀南接到命令后,立刻趕到太平度和二郎灘護橋守橋,保障了紅軍順利渡過了赤水河。
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也有著王耀南的功勞。王耀南帶領(lǐng)全連在雪山上修橋鋪路,為全軍開道,700里的雪山路途中留下了許多工兵指戰(zhàn)員的遺體。王耀南曾為了緬懷長征中的工兵士兵們寫下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挽聯(lián)。
長征結(jié)束時,只剩一個工兵連了。紅軍工兵在長征中的傷亡和貢獻可想而知。王耀南在長征中的重大貢獻不言而喻,無愧于同志們送給他的“五個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