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謀略水平影響整個戰(zhàn)局,決定戰(zhàn)爭走向。
古往今來,但凡治軍有方、深諳用兵之道的將帥,都把精謀略、出奇兵奉為上策。
諸葛亮憑“空城計”不戰(zhàn)而勝;孫臏“圍魏救趙”大敗魏軍;韓信“背水列陣”奇襲趙營。
不獨古代將領,我軍1614位開國將帥,也是因為有勇有謀、能打能沖,所以黨史留名、光照后人。
人稱“軍神”的劉伯承元帥,敢于出奇制勝??谷諔?zhàn)爭期間,劉伯承率129師在山西平定七亙村智斗日軍。戰(zhàn)斗中,劉伯承師長打破思維慣性,“反?!庇帽罩畠?,在同一地點,利用同一戰(zhàn)法,連續(xù)取得兩次大捷,堪稱抗戰(zhàn)中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常勝將軍”粟裕,精于謀略,善于示形,敢打危險之仗。1947年2月,將軍指揮萊蕪戰(zhàn)役,在運動中殲敵7萬余人??山酉聛淼拿狭坚膽?zhàn)役,將軍卻反其道而行,一改往常尋殲弱敵、側翼之敵或孤立之敵的慣例,大膽采取“虎口拔牙”的戰(zhàn)法,從敵人戰(zhàn)線中央割殲了國民黨王牌、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真乃“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陳毅贊揚道:“粟裕將軍的戰(zhàn)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p>
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戰(zhàn)將用兵不在眾,而在善謀。特別是在戰(zhàn)局處于僵持狀態(tài)或對我不利的情況下,先謀而后攻,往往可以出其不意,扭轉戰(zhàn)局,奪取戰(zhàn)略主動權。
1946年初,楊勇將軍揮師東進,圍國民黨70師和32師于魯西南之六營集。敵拼命反擊,企圖突圍。將軍圍而不打,細察其地,向劉鄧建議網(wǎng)開一面,再殲之。
是役,大捷!將軍率部殲敵兩個整編師師部及三個半旅,一萬余人。戰(zhàn)后有人問將軍,已被圍之敵再放其生路,險否?將軍答曰:“四面圍攻,敵必逼為困獸之斗,我傷亡肯定會很大;圍三闕一,敵必奪路而逃,其時擁擠混亂,軍無斗志,更利于我殲敵。我們作戰(zhàn),不但要計算勝負,還要計算得失。”
將帥謀略理當蓄盈待竭,避其鋒勢,理當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
解方將軍多謀善斷,有“小諸葛”之美譽。1948年5月,東北野戰(zhàn)軍圍困長春,為應對國軍突圍,時任一兵團參謀長的解方深思熟慮后,提出梯次反突圍方案,即分若干個梯次阻敵,第一梯次殲敵部分,放行部分;第二梯次再殲敵部分,放行部分;第三梯次再殲敵部分,放行部分;直至全殲之。
將軍解釋曰,敵之突圍如大壩決口,來勢猛,沖力大。若筑一道壩攔之,沖力必大,漏水也多,而梯次筑壩,層層阻之,即可緩沖流速,亦可全部攔阻。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肖華聞之拍手叫好。最終,國軍共突圍30余次,無一次得逞。
戰(zhàn)將是士兵生命的主宰,更是克敵制勝的銳器。有勇有謀,能攻善守的戰(zhàn)將,就能帶出能打仗、打勝仗的隊伍。相反,那些靠匹夫之勇、魯莽行事的將領,只會讓官兵犧牲生命,哪來勝仗可言?
還是一位從戰(zhàn)場上走下來的老兵說得好:“戰(zhàn)爭年代攤上個能打仗的將軍,那是福氣。東南西北,跟著甩開膀子打就是了,打勝仗、少流血,還能學到許多本事。否則,你就跟著窩囊去吧,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p>
“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辈还苓^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指揮員都應將古今中外兵法謀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化于戰(zhàn)。唯有如此,才能帶領人民軍隊仗劍固國防,揚威懾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