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發(fā)布:2018-05-27 09:56:04
林海茫茫,云霧升騰,在朗朗讀書聲中,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這是邊陲小鎮(zhèn),一個普通的早晨。
伴隨著悅耳的上課鈴聲,一位邊防軍人走進教室,走上講臺。這樣的場景,在西藏墨脫縣背崩鄉(xiāng)希望小學,已經上演了18年。
18年,這位邊防軍人把人生最寶貴的時光獻給雪域邊疆,獻給門巴孩子們。一本書,一支筆,一個夢想,一段艱苦而充實的堅守歲月。
人生幾何,時光匆匆。門巴孩子心中的“瑪米更拉”(門巴語:兵老師),雖然平凡,卻令人敬佩……
一次偶然機會,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人》節(jié)目中,我看到這樣一個值得致以敬意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墨脫邊防軍人周國仁。從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看到這篇稿件后,我輾轉尋找,與周國仁通了電話。他說,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18年堅守邊防,巡邏邊境,18年與門巴孩子們相伴;最大的遺憾是,與妻兒相隔千里,“對不起”成了他對妻子說過最多的話。
今天,隨著邊疆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18年前門巴孩子們的貧苦狀況,已成為歷史,富民強邊的接力棒已從“周國仁”傳遞到新一代官兵手中。不少駐守邊防一線的部隊,都會定期選派文化素質高、思想品德好的官兵到駐地學校擔任輔導員,給邊關少數民族孩子們送去知識,送去溫暖。
再過幾天,就要迎來“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了,我們把周國仁的故事講給讀者,同時也向那些關心幫助祖國花朵健康成長的邊關戰(zhàn)友致敬!向少年兒童致以節(jié)日的祝福!
(陳小菁)
門巴孩子的“瑪米更拉”
■王添昊 李 馳 江 濤
課堂上,周國仁耐心為學生答疑。王添昊攝
初夏墨脫,山巔的云霧似潔白的哈達,環(huán)繞在蔥郁的林海間,山腳靜靜流淌的雅魯藏布江,仿佛在喃喃低語。
坐落于峽谷深處的背崩鄉(xiāng),安寧而靜謐。鄉(xiāng)里唯一一所學?!潮类l(xiāng)希望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在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五年級一班教室內,西藏林芝軍分區(qū)“墨脫戍邊模范營”三級軍士長周國仁,正為34名門巴孩子上課。
校長白瑪說,周老師在這里義務支教,已有18個年頭了。
從這所學校畢業(yè)的孩子,大都走出了深山。據統(tǒng)計,學校先后有1832人考入初中,23人考入內地西藏中學,200人考上大學。
周國仁愛這片大山中的門巴孩子們,門巴孩子們更愛他們的“瑪米更拉”(門巴語:兵老師)。
周國仁的門巴學生。王添昊攝
1、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1999年9月的一天,周國仁在營門口站哨。
換完崗,他忽然看見每天背著書包去上學的索朗次仁,正牽著一匹騾馬、背著豬草,無精打采地往家里走去。
以往路過營門口,小索朗都會熱情地對哨兵說:“解放軍叔叔好。”可那天,小家伙心不在焉,悶悶不樂……
“鍋達(門巴語:孩子),今天放學咋這么早?”周國仁好奇地問。
“老師走了,不要我們了……”小索朗低頭說。
周國仁聽罷愣住了。望著小索朗遠去的背影,他心里不是滋味。
后來,他專門到學校了解情況。背崩鄉(xiāng)地處大山,交通不便,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讓老師們望而生畏,不少人選擇“離開”。
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小索朗所在班級因為沒有老師,不得已停課了。
一連幾個晚上,周國仁躺在床上想起小索朗那掛滿淚珠的臉龐,便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的內心,萌生出一個想法:用自己所學,為孩子們打開渴求知識的一扇窗。
于是,周國仁找到教導員尚天云,把“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學校給孩子講課”的想法,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營里正準備派人去學校當輔導員,不過教書育人是大事,你能行嗎?”望著當時年僅19歲的周國仁,尚天云有些遲疑。
“教導員,我高中畢業(yè)在老家當過老師,沒問題!”周國仁信心滿滿。
由于家庭經濟負擔過重,周國仁高中畢業(yè)后,不得已放棄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大學夢”?!跋胱x書,沒書讀”的滋味,他有切身感受。
教導員尚天云決定讓周國仁試一試,同時對他“約法三章”:對學生要盡心盡責,不準收取學生家長任何東西,教學只能利用課余時間,不能耽誤訓練、執(zhí)勤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