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走進陜北,寫出了傳世名作《紅星照耀中國》。受限于當時的環(huán)境,斯諾并沒有機會親走長征路。他預測說,“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關于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49年以后,《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問世,該書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以70多歲高齡重走長征路,完成了斯諾的心愿。
談到父親的著作,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兒子斯蒂芬·索爾茲伯里評價道:“30年后,這本書仍有再版,人們讀起來仍然津津樂道。這是一部會永遠流傳下去的故事。”
去中國寫長征成為執(zhí)念
在接受采訪時,斯蒂芬告訴新華社記者,父親對中國的興趣從孩提時代就已經開始。他說,父親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當時城里有一家中國人開的雜貨店,他就特別喜歡。大學畢業(yè)后,他立志要當一名記者,去報道中國發(fā)生的一切。
斯蒂芬說,父親出生在1908年,在他成長過程中,世界上發(fā)生了俄國十月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他回憶道:“那個年代,作為一名記者,又對戰(zhàn)爭感興趣,就一定會對蘇聯(lián)、對共產主義和革命產生興趣,這就是當時那個時代背景造成的吧。”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曾供職于國際合眾社和《紐約時報》,并曾常駐莫斯科。他的報道基本上都圍繞共產主義展開。他崇敬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更是激起了他對中國的無限好奇。
斯諾一直想寫一部全面反映紅軍長征的作品,卻始終沒有機會。在和斯諾的交往中,這樣的想法也深深扎進了索爾茲伯里的心中,成了他的一個執(zhí)念。
“我父親是那種一旦有了想法就不會放棄的人,于是他開始給自己能接觸到的每一位中國官員寫信,說他想要去中國,希望重走長征路,”斯蒂芬說。
經過反復申請,1983年秋,索爾茲伯里終于得到了中國官方的批準。當年3月,75歲的索爾茲伯里攜70歲的妻子夏洛特飛往北京,開始研究和收集資料的工作。
歷經坎坷重走長征路
1984年4月到6月,索爾茲伯里夫婦在一些中方人士的陪同下開始了長征之旅。他們幾乎完全沿著第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行進,其間主要是步行、乘吉普車和小型客車,甚至還有騎驢和騎馬。當時,年逾古稀的索爾茲伯里夫婦身體并不是很好,他們的旅程也頗讓家人擔憂。
斯蒂芬說:“我父親當時心臟不好,戴著一個起搏器。沿途吃了不少苦,比如缺氧、過度疲勞、脫水等,他又那么大年紀,對身體影響還是很大的?!?/p>
在探訪途中,索爾茲伯里曾心臟病復發(fā)。當時他們正在前往金沙江途中的一條將近20公里的崎嶇山路上,人們趕緊用飛機送他去成都搶救,才算化險為夷。
在那個年代,中國的許多地方還非常不發(fā)達,索爾茲伯里所經之處多為偏僻的地區(qū),他也是那些地方很久以來第一位踏足的外國人士。他一路對許多長征親歷者進行了采訪,并就一些細節(jié)問題咨詢了中國多位歷史學家以及檔案工作者。
“我繼母當時非常不愿意我父親去走長征路,但在旅途結束之后,她卻說,這是她一生不可多得的一次旅程,”斯蒂芬說。
“旅程結束后,我父親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故事,其中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有英雄主義,也充滿了斗爭。這段征程中人性的一面,都展現(xiàn)在了書的字里行間,”斯蒂芬說。“這部書給我父親一生想要了解、報道中國的心愿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p>
“長征是一部史詩。這不僅是因為淳樸的戰(zhàn)士及其指揮員們所體現(xiàn)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征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索爾茲伯里在書中寫道?!斑@在1934年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今天仍然如此。只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xiàn)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征中的戰(zhàn)斗和艱難困苦——特別是過雪山和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