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長篇小說《金色河流》(譯林出版社2022年3月),我只用了3年,但留意、惦記并追蹤起這位虛構的主人公“有總”,由來已久。
我早年有剪報的習慣,“有總”最早就出現在1995年前后的剪報里。那些關于創(chuàng)業(yè)者的成功故事,我在有意無意間收集下不少。最觸動我的是,他們當中做捐贈、做公益的慈善之舉多了起來,不只是新聞里常見的助貧救災那樣的大事情,還有更多看似不起眼的善舉在民間默默地流淌?!坝锌偂钡墓适麓似鸨朔⒉粩嗔鱾?,讓我有種越來越親切、熟悉的感受。
我所在的江浙這一帶,遍布大小不等的民營企業(yè)。這些民營企業(yè)家在幾十年間深耕細作、勤勞致富,幾乎各行各業(yè)里都有我小說中“有總”的原型。2000年前后,我當記者時,曾采訪過一位宜興當地做電子管配件的民營企業(yè)家,他的日常生活樸素得驚人。他跟我講,早年擠公交車去談業(yè)務,怕新西裝擠皺,一路小心翼翼舉著,下車再穿上。他還回憶起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跟外商談合同時鬧出的笑話。他身上那種質樸、勤勞、聰明又極能吃苦的特點,是“有總”那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共有的。
我是1970年代生人,是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大和成熟起來的。這些年來,不論求學、工作、家庭,還是地理位置上的變遷,從鄉(xiāng)村、縣城到省城、京城,再到走向海外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真是十分具體而真切地感受到國家經濟的發(fā)展進步,感受到時代氛圍的開放向上。由此,我也會由衷地意識到,長久以來在我們的文學表達里,還較少涉及和呈現這些拼搏創(chuàng)業(yè)者的故事與形象。
5年前,我偶然與當年采訪過的宜興企業(yè)家重逢。年事已高的他,講到兒子辭職去讀了考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對他胼手胝足打拼出來的事業(yè)完全沒有興趣。他臉上已有老人斑了,搖頭嘆息自己艱辛創(chuàng)業(yè)打拼來的生意無人繼承。這次重逢讓我想起最初的剪報,想起“有總”們在不同階段的變遷圖景,他們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參與和推動著經濟齒輪日夜不停地轉動。我心中突然感到一種不斷加強的回響與召喚,這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的背影正在遠去,作為見證者當然也是受惠者,我應該寫點什么,為所有這樣的創(chuàng)造者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記錄下時代演進的軌跡。
準備期的工作比較瑣碎,除了走訪接觸,還有大量案頭閱讀,人物傳記、回憶錄、財經訪談、學術論文、合同文本、錄像視頻等。因為“有總”原來是從部隊出來的,我還專門與多位轉業(yè)、復員老軍人長聊了幾次。他們在部隊養(yǎng)成的習慣、培養(yǎng)的素質,在日后的奮斗打拼中無疑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更可貴的是,他們心底始終有著不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他們心中,總有一種寬闊的英雄情懷支撐著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百折不撓,而在成功后依然保持著本色,堅守著理想。
我翻看了多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事記,諸如希望工程、深交所成立、修建高速公路、實行雙休日、尋呼機退場、放開二胎等時代印痕。這些印痕與“有總”創(chuàng)業(yè)相關,也與同時代的所有人相關,并時不時地喚起我的各種記憶。比如我在上世紀90年代上過夜校,下班之后匆匆趕到燈火通明的階梯大教室,同學里有裹挾著醫(yī)院味道的護士、衣服上帶編號的車工、用記賬本寫筆記的出納員,大家都懷著那種集體的樸素的奮斗感。那時的業(yè)余夜校是帶有輔助與普惠意味的,在補充教育、知識建構、職業(yè)變遷上,可謂其懷闊哉,其功偉哉。那種鼓勵與推動的力量,深深融入我們這一代人的血液,使得我們始終堅信,奮斗與努力即是生活應有的內涵。
《金色河流》雖然寫的是物質創(chuàng)造與流轉,但內核里,是讓作為改革開放的同代人和在場者的我,感受到一種激流勇進的時代情感與精神投射。這是寫給一代人的。這話聽起來太大了,更準確一點講,應當是時間推動我這樣寫的,是時間的舞步帶我走到了這一片開闊地帶。
寫到時間的饋贈,得說兩句昆曲。在《金色河流》里,我還寫了一條非物質的對照線,即昆曲。說也奇怪,我在年輕時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喜歡“咿咿呀呀”的戲曲,但隨著年歲漸長和地域文化的熏染,祖先們的傳統精神和文化基因最終還是在我身上神秘地復活和延續(xù)下來了。我至今記得15年前第一次在曲會上聽到昆笛,真真驚為妙音!此后,我就開始跑小劇場看戲,結識了昆三代、昆四代等昆曲人,并在他們身上見證了很多與創(chuàng)新、質疑、遇冷、重生相關的故事。有一次,我看石小梅和她的弟子們4代同臺共演全本《白羅衫》,真是看得熱淚盈眶。包括有一年冬夜大雪,柯軍那么大的角兒,站在風雪里迎接一位位觀眾……我也借書中人物之口表達了這樣的感觸:昆曲的創(chuàng)新和傳承是經得起嘗試也經得起失敗的,哪怕觀眾聽著聽著睡著了,那也是在昆曲里睡著了,是睡在600年的歷史里,打的是世上最古老的瞌睡。
通過“有總”的故事,我寫了一條曲折又生機勃勃的金色河流,講述它一路奔騰,如何從無到有、披沙瀝金,又如何結繩記事、流沙而忘,直至大善若水、因慈而愛,最終以饋贈為終章。在流水脈脈中,“有總”終于抵達了他的平靜與清澈,小說也勾勒出了時代浪潮推動與淘洗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