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為期兩天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落下帷幕。在這場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首次舉行的線下防長會上,北約制定了針對俄羅斯的“總體防衛(wèi)計劃”,旨在“為波羅的海和黑海地區(qū)同時遭到俄羅斯的所有潛在攻擊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北約還將在2022年年底前制定更為詳細的地區(qū)性軍事政策,確定需要補充的武器清單及新的軍力部署。
此前,北約于10月初宣布,已撤銷8名俄常駐北約代表團成員的常駐資格,并削減俄代表團人員數(shù)量至10人。這是繼2018年之后,北約再次作出類似決定。這也將使得俄常駐北約代表團人員數(shù)量僅為2015年設定的30人上限的1/3。
對此,一貫與北約保持對等反應的俄羅斯,作出了更為激烈的舉動。俄外長拉夫羅夫10月18日表示,自11月1日起暫停俄駐北約代表處和北約駐莫斯科軍事聯(lián)絡處的工作,以回應10月初北約驅(qū)逐俄外交官之舉。這也意味著對北約已失去信心的俄羅斯將不再與北約有直接軍事接觸。面對“俄羅斯和北約關系惡化”的聲音,拉夫羅夫直言:“這個說法并不恰當,因為雙方之間壓根就不存在關系?!?/P>
不難看出,隨著北約重彈“遏制俄羅斯”這一老調(diào),雙方之間本已僵化的關系進入了“冰河時代”。俄外交部副部長格魯什科10月23日表示,北約走完“進化之路”后再次回到冷戰(zhàn)模式,其主要精力都用于抵御所謂的“東方威脅”。英國《金融時報》也刊文稱,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已經(jīng)降至冷戰(zhàn)以來的最低點。
北約與俄羅斯關系進入“冰河時代”,以北約“盟主”自居的美國自然“功不可沒”。多年來,美國一直在渲染“俄羅斯威脅”,不僅自身頻繁對俄進行抵近偵察,還屢屢拉攏盟國舉行針對性的軍事演習。此次會議前,美國也做了很多“拱火”的小動作。一方面,美國防部網(wǎng)站發(fā)布消息稱,俄仍是歐洲和平的“最大威脅”;另一方面,美國防部長接連訪問格魯吉亞、烏克蘭和羅馬尼亞,重申對三國的支持,并鼓勵烏克蘭加入北約,聲稱俄羅斯是解決烏克蘭東部地區(qū)問題的“障礙”。
不難看出,俄羅斯與北約矛盾的激化正是美國刻意為之。其目的是以“俄羅斯威脅”作為“萬能粘合劑”來凝聚北約內(nèi)部共識,然后以“防衛(wèi)”的名義推進軍事合作、強化對俄“前沿遏制”,同時加強對盟友的控制。
然而,表面的“團結”難掩北約當前尷尬的處境。
各盟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正在“年逾古稀”的北約內(nèi)部蔓延。此次防長會上,盡管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一再將話題引向“如何吸取阿富汗戰(zhàn)爭的教訓、繼續(xù)在北約防區(qū)外開展海外行動”,但對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時“優(yōu)先開溜”的不義之舉,不少北約盟國仍然不依不饒,對美國保衛(wèi)歐洲安全的決心和能力深表質(zhì)疑,認為拜登未必比其前任特朗普更靠得住。
此外,法國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建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以及美英撬掉法國對澳巨額潛艇生意大單耿耿于懷,指責此舉“加劇跨大西洋聯(lián)盟分裂”。此事一出,不僅法國將進一步堅定推進歐洲防務自主的決心,其他歐洲國家恐怕也會作出更多響應。另外,歐洲在能源、反恐、難民等諸多問題上,也離不開與俄羅斯合作。因此,美國裹挾其他北約國家一起推行遏制俄羅斯的“大國競爭”戰(zhàn)略,實際效果恐怕要打上幾分折扣。
盡管北約未必希望或敢于同俄羅斯陷入正面沖突,但如今在更加隔絕的狀態(tài)下,短期內(nèi)雙方關系實質(zhì)性改善的可能性并不大。接下來,美國必然會在歐洲制造更多針對俄羅斯的緊張事件,進一步惡化歐洲的安全形勢,以綁架歐洲盟國。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或?qū)㈤L期“冰凍”。然而需要正視的是,北約的步步緊逼勢必會提升與俄羅斯“擦槍走火”甚至“迎頭相撞”的風險,這是北約特別是美國必須要承擔的成本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