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才能有“十年磨一劍”的突破,達到“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的境界
學以明志,學以立德。學習是人生永恒的課題。漢代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材雖美,不學不高”,點明了學習對成長成才的重要性。然而,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想要達到“學似海收天下水”的目標并不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許多人往往會陷入或貪多求全、不求甚解,或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誤區(qū),最終一無所獲。杜牧有詩云:“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币馑际菍W習不能像看花一般,流于表面,而是要尋根究底,深刻領會其本質內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泛而廣地霧里看花,不如專而精地攻其一業(yè)。唯有專精一業(yè),專攻一學,才能將所學升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效。林語堂有言:“人生必有癡,而后有成?!笨v覽古今,凡是取得大學問、有大成就的人,莫不是對一行一業(yè)有著深入學習和獨到見解。袁隆平結緣水稻、終身相伴,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進駐荒島,把畢生獻給我國核潛艇事業(yè);屠呦呦精研一業(yè),攻堅克難,最終摘得科學界至高桂冠。專精一事,深求至理,方能“增益其所不能”,建功立業(yè)。
學然后知不足。對于一個事物、一門學科,了解得越深、學習得越久,就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得少。經(jīng)典物理學奠基人牛頓說過:“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fā)現(xiàn)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浩瀚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fā)現(xiàn)?!痹谏舷虑笏鞯倪^程中,涉獵越廣,鉆研越深,越能領會到世界之廣大,學問之無邊。古人所描述的“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緊一步”,同樣講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感悟和對知識深入探求的渴望。
做到尋根究底,需要甘于寂寞的堅守和全心全意的付出。古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之說,潛心學問同樣如此,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對學問的追求和探索中,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書桌。俗話說:“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學問先要遠離功利心,耐得住寂寞和不為人知的失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才能有“十年磨一劍”的突破,達到“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的境界。
(作者單位:武警三門峽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