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情面與原則、利益與規(guī)定中反復權(quán)衡,倒不如謹守“一身正氣懸山河”,堅持“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對不義之財、不法之事、不正之風第一時間拒絕和抵制,從而煉就百毒不侵的“金剛不壞之身”
《韓非子》中有一則“象箸之憂”的故事,講的是商紂王令人做了一雙象牙筷子,太師箕子預感到這將是天下的禍害,為此憂慮萬分。他認為,紂王用了象牙筷子,必不會用陶杯,而改用犀牛角杯或玉杯;使用了象筷玉杯,就不會吃粗糧菜蔬,而要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必不能穿著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著華貴的衣服,坐在寬廣的房屋中、高高的亭臺上吃。果不其然,過了五年,紂王設(shè)置酒池肉林,驕奢淫逸至極,將殷商引向覆滅。
萬物之發(fā)端必于“一”。一次讓步,次次守不住,終致滿盤皆輸。帝王如此,官員何嘗不是呢?明朝御史張翰在《松窗夢語》中講述他受教于都臺王廷相的一則見聞,也反映出這種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一個穿新鞋的轎夫,開始時小心翼翼,擇地而行,隨著路上泥濘漸多,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中,從此便“不復顧惜”??梢?,破例是通向毀滅的階梯,先例一旦打破,便會一破再破,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薄安粡皖櫹А弊屚跬⑾嘤辛恕熬由碇?,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之感嘆,一語道破為官之道。面對笑臉的送禮者、精心的圍獵者,一些領(lǐng)導干部口中的“下不為例”,實際上是默認“首次破例”,預示著將來還可以繼續(xù)破例,這正是危亡之始。一旦因此而嘗到甜頭,便會不知不覺放松戒備,一步步踏著破例的階梯,走向貪腐的深淵。
只要領(lǐng)導干部手中有權(quán)力,利益的考驗就會如影隨形。自古以來,為官者能熟諳破例之害者大有人在,其中能深明抵御之道并身體力行者也不在少數(shù)?!短茋费a》記載,左丞李廙清名遠揚。一次,戶部侍郎劉晏到李廙家做客,“見其門簾甚敝”,便找人織了一塊新簾子。然而,劉晏畏懼李廙的清名,“三攜至門,不敢發(fā)言而去”,簾子竟未送成。清廉之名威無邊,讓送禮者自感矮小,令圍獵者內(nèi)心生愧。與其在情面與原則、利益與規(guī)定中反復權(quán)衡,倒不如像李廙那樣謹守“一身正氣懸山河”,堅持“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對不義之財、不法之事、不正之風第一時間拒絕和抵制,從而煉就百毒不侵的“金剛不壞之身”。
貪腐起于“一”,清廉也養(yǎng)成于“一”。陳云同志一次在杭州吃午飯,地方的同志考慮到他已退休需要增加營養(yǎng),便私自在原來的一葷一素之外加了一小碗魚翅。陳云發(fā)現(xiàn)后擺擺手,平和而堅定地說:“不需要,我吃的營養(yǎng)足夠了”。飯后,陳云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說:“今天吃了,哪怕是一點點兒,以后他們就會找借口給我做;這次浪費了,他們就不會給我做第二次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事實證明,只要堅辭不受,就不會有下例,即使有下例也難以得逞。許多違法違紀案例都表明,最難提防的是“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的問題。分析原因,關(guān)鍵還是識得不深不透,只識得來者的真實目的,卻看不到自身的心理蛻變;只識得腳下的破例之害,卻看不清長遠的疊加效應(yīng)。唯有做到既識得破,又拒得了,顧惜如始,步步為營,才能杜絕貪腐近身,遠離“象箸之憂”。
(作者單位:陸軍第83集團軍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