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該旅旅史館中的工兵雕塑。作者提供
(二)
在“地下長城”讀懂“什么是使命,什么是擔當”
初次走進坑道的人,面對齜牙咧嘴的怪石殘巖、震耳欲聾的機械轟鳴、嗆人肺腑的油煙粉塵,心里都有些發(fā)怵。不少官兵在入伍之前絕沒想到,自己將面對的是這樣一種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別樣軍旅。
山的那邊,是霓虹閃爍,車水馬龍,歡歌笑語;山的這邊,是潮濕陰暗,孤單寂寞,危險勞累。同一片藍天下,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墒牵?年、5年、8年,甚至十幾年過去了,更多的人還是在工地和營區(qū)“兩點一線”的枯燥乏味、白班與夜班周而復始的繁重勞動中選擇留下來,并且軍齡越長的官兵越是舍不得朝夕相處的“地下長城”。一些官兵甚至把燦若夏花的生命與“地下長城”融為一體,化作官兵心中一座座閃亮的豐碑。
戰(zhàn)略導彈部隊組建之初,有一位叫王文強的北京籍戰(zhàn)士走進工程部隊。他的父母都是在槍林彈雨中經(jīng)歷過生死磨難的老紅軍。作為開國將軍的父親毅然把最小的兒子送到施工一線。一個沒有星光的夜晚,坑道掘進出現(xiàn)塌方,擔任掘進班班長的王文強為掩護戰(zhàn)友安全撤離,21歲的年輕生命被堅硬冰冷的險石瞬間擊碎,成為上至將軍、下至士兵心靈深處永遠抹不去的悲痛。
青山埋忠骨,熱血鑄長劍,英雄的衣缽并未遠去。2004年5月28日,時任該旅前身部隊六連連長宋紅杰帶領(lǐng)班組裝修作業(yè)時突發(fā)險情,5名戰(zhàn)士相繼暈倒在作業(yè)面上。宋紅杰接連奮力背出5名戰(zhàn)友,用盡全身力氣爬出作業(yè)面向洞外戰(zhàn)友發(fā)出最后的求救信息。5名戰(zhàn)士得到及時救援,宋紅杰卻將年僅28歲的生命定格在了“地下長城”里。
也許那些逝去的先輩,第一次走進坑道,和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是一樣的吧?他們是怎樣在巖層深處找到意義,甘愿把數(shù)載青春悄悄隱入深山?又是什么支撐著“灰頭土臉”“衣衫襤褸”的他們,在如此艱辛危險的崗位上點亮“精神高地”?先輩鮮活的事跡,成為該旅官兵用熱血和生命筑就“地下長城”的鮮活教材。該旅還廣泛宣揚“全國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章雷、“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模范”劉春雷、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張帆等先進典型,引導官兵用英雄模范的精神火炬照亮軍旅人生。在那屬于“地下長城”的時空里,總有一種血脈基因被喚醒,總有一種磅礴力量被激活,讓一代代年輕官兵懂得了什么是軍人使命,什么是為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