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永恒的精神高地
——探訪開山島
■程曉軍 王忠權(quán)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位于黃海前哨的開山島,“石多泥土少,臺風(fēng)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這樣一座小島,因守島民兵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的堅守而聞名全國。
日前,記者從江蘇省灌云縣燕尾港碼頭乘坐“開山島”號客輪來到開山島。
登上碼頭,幾行紅色大字格外醒目——“王繼才同志守島衛(wèi)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dǎo)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p>
這是習(xí)主席在聞知王繼才突發(fā)疾病去世時,對其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
“習(xí)主席的話語,讓我格外感動。送走老王,我就回到了開山島,并向組織遞交守島申請,決心繼續(xù)站好崗、守好島!”王仕花眼含熱淚告訴記者,“我守在島上,就像守在老王身邊一樣,總覺得他還沒有離開……”
2018年,王繼才去世后,灌云縣人武部在全縣范圍內(nèi)征集守島民兵,接替王仕花。但每有空閑時間,王仕花依然會來到島上,和民兵一起升旗、巡邏、護航標、寫日志。
“這棵是無花果,那棵是苦楝……”隨王仕花漫步開山島,記者眼前一片新綠。王仕花指著一片綠林說:“我們剛來時,島上一棵樹也沒有。我倆就想著法子種樹,不但種活了無花果、苦楝、松樹,還種活了桃樹、梨樹和各種蔬菜……”
望著島上的一草一木,沿著王繼才當(dāng)年曾無數(shù)次走過的臺階,記者登上了開山島哨所。如今的哨所旁,多了一座嶄新的建筑——王繼才先進事跡陳列館。
走進陳列館,王仕花站在一張黑白照片前回憶道:“這張照片是1986年拍的,王繼才當(dāng)時26歲。就是那一年,他服從組織安排,瞞著我獨自一人上了開山島……”
一面面老舊的國旗、一本本泛黃的日志,再現(xiàn)了王繼才夫婦32年如一日堅守開山島的情景,見證了他們胸懷祖國、心系國防的熾熱情懷。
“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英雄”“王繼才夫婦原本都是平凡的人,因為堅守,他們成為令人景仰的英雄”……隨著王繼才夫婦先進事跡廣為人知,開山島成了一座“網(wǎng)紅島”,陳列館平均每兩個月更換一次的游客留言本上,寫滿了人們對這對“英雄夫婦”的敬意。人們慕名來到開山島哨所,在王繼才銅像旁的國旗廣場上,升國旗、唱國歌,深情緬懷英雄。
追尋王繼才的腳步,一批批民兵接力登島。灌云縣人武部政委劉軍告訴記者,兩年多來,全縣有數(shù)百名民兵主動申請登島值守,他們當(dāng)中既有當(dāng)?shù)貪O民也有高校師生,還有許多退役軍人。
人人追尋王繼才,人人爭做王繼才。去年春節(jié),疫情肆虐,灌云縣數(shù)百名民兵接到抗疫命令后,立即趕赴一線守卡排查,連續(xù)奮戰(zhàn)兩個多月;縣民兵醫(yī)療分隊護士廖素香、臧艷、李莎莎、林媛媛,積極響應(yīng)黨的號召奔赴武漢抗疫一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如今,“王繼才”已不是一個普通的名字,而是愛國奉獻精神的象征之一;開山島,亦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人們心中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