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河北灤州有這樣一個普通家庭,他們把幾十年來家里的點滴變化,以家庭檔案的形式保存記錄了下來。
通過這個家庭日常的柴米油鹽,就可以看到普通的個體生活,在祖國70年發(fā)展變遷中,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河北灤州一個普通的六口之家。要說起這家人的故事,就要從78歲的駱宗明開始講起。
退休干部 駱宗明:我有一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是這個小紅本。從1959年我參加工作開始,這60年來我經(jīng)歷的大事小情,我在小本里都有記載。
前不久,駱宗明發(fā)動全家人,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把小紅本里的內(nèi)容逐條整理,并加入了圖表、照片和一些老物件,最終歸納成14大類,388本的家庭檔案。
△駱宗明
退休干部 駱宗明:這都是我的秘密,這回我才公開出來。給孩子們留個念想。
駱宗明出生于1941年,他的父親是冀東抗日根據(jù)地的一名地下共產(chǎn)黨員。在他三歲時,日本侵略者進村,一把大火燒光了他的家。
退休干部 駱宗明:我住的原來是茅草房,給燒了,把我們的鍋給砸了。
從那以后,駱宗明就對家里的一點一滴格外珍惜。在家庭檔案中,有一篇他親筆寫的《從四世同堂到安居樂業(yè)》的文章,記錄下了他家從茅草屋到磚瓦房的四次搬遷過程。
解放后,駱宗明家和別人合住一套房子。直到1964年,駱宗明家分到了宅基地,他們終于蓋起了屬于自家的第一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