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曾隱姓埋名28年
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
1月16日,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重要推動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的一戶普通人家。1944年,他考上北京大學理學院,師從張宗遂先生學習物理。于敏在物理學科上展現(xiàn)出過人的才華,畢業(yè)后即被調(diào)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協(xié)助錢三強等著名物理學家開展科研工作。
60年代,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于敏等年輕科學工作者放棄了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業(yè)已取得的巨大成果,轉(zhuǎn)而開始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研究工作。
在研究團隊中,于敏是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他幾乎是從一張白紙開始進行氫彈研究工作。在1966年大半年的時光里,于敏先生帶領(lǐng)團隊,憑借驚人的記憶力和人手一把的計算尺,完成了對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研究,解決了氫彈制造的關(guān)鍵問題。對比世界各國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原理試驗時間——美國7年3個月;英國4年3個月;前蘇聯(lián)4年三個月,中國僅僅花了2年8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69年到1973年這段時間里,于敏先生的身體因為高強度的科研工作垮了下來,短短5年時間里,他曾經(jīng)3次和死神擦肩而過,多次出現(xiàn)虛弱、便血、休克等嚴重癥狀。
在后來的采訪中,滿載榮譽的老人回首滄桑往事時顯得波瀾不驚,他委婉地拒絕了“氫彈之父”的稱呼。老先生家中客廳一幅字上,赫然印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2014年,于敏先生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他的頒獎詞是這樣的:“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jīng)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漂泊一生,歸來時止不住滿頭白發(fā);滿目滄桑,不聲不響已成國士無雙。在旁人看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人生免不了辛苦沉寂。但是于敏先生卻是這樣看的:“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p>
(綜合新華社 光明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