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三级,在线毛片免费,黄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朱恒銀

來源:中國軍網責任編輯:王俊
2019-07-10 11:04

朱恒銀,男,漢族,1955年11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朱恒銀舍“小家”為“大家”,44年扎根地質一線,一年200多天風餐露宿,讓探寶“銀針”不斷前進,將小口徑巖心鉆探地質找礦深度從1000米以淺推進至3000米以深的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7項國內空白,創(chuàng)造了新的“中國深度”,在業(yè)內被稱為“地質神兵”。

勇于創(chuàng)新,屢破技術瓶頸。1976年,懷揣報國夢的朱恒銀,到地質隊當了一名鉆探工人。當時國內鉆探設備落后,一次野外作業(yè)鉆機故障,讓班長重傷致殘。這件事讓他深受觸動,下決心改變這種落后現狀。1978年他考入大學,苦學理論知識,畢業(yè)后放棄城市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地質隊。從“六五”計劃開始,他先后參加和主持1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鉆探技術”系列成果,攻克陡礦體等無法勘探礦體系列難題,讓10萬噸儲量的滁州瑯琊山銅礦驚現于世,礦山開采壽命延長30年,3000名工人保住飯碗。他把定向鉆探技術應用于霍邱李樓鐵礦、銅陵冬瓜山銅礦、安慶龍門山銅礦等特大型礦區(qū),取得重大的找礦突破。2006年前,受技術所限,我國探礦深度始終在1000米左右徘徊不前,“攻深找盲”,成為新一輪地質找礦的重點。朱恒銀帶著一股“犟”勁領銜攻關深部鉆探項目,無數日夜、無數汗水,終于一舉突破探礦瓶頸,將地質鉆探深度推進至3000米以深,為我國礦產資源開發(fā)作出巨大貢獻。

發(fā)揮優(yōu)勢,為社會作貢獻。2003年7月,上海地鐵四號線突發(fā)地面塌陷事故,外灘兩座大樓傾斜,黃浦江堤壩和一座大廈面臨嚴重威脅。危急關頭,朱恒銀率隊連續(xù)奮戰(zhàn)10個晝夜,出色完成搶險任務。他參加完成“上海地面沉降監(jiān)測原理與施工技術”科研項目,有效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鐵路、東海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

傳授技藝,帶出更多“工匠”。“地質事業(yè)需要年輕人接班,工匠精神需要代代傳承”。朱恒銀在國內率先編寫百萬字的《深部巖心鉆探技術與管理》《深部地質鉆探金剛石鉆頭研究與應用》,為我國鉆探行業(yè)留下珍貴的技術資料,并精心培養(yǎng)出一大批行業(yè)精英。

朱恒銀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當選“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