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綜合 發(fā)布:2019-05-29 02:11:03
張富清與老伴孫玉蘭相依相伴幾十年,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中國國防報記者 穆可雙攝
“我可以照顧你,群眾怎么辦?”
張富清轉(zhuǎn)業(yè)初期,按照國家政策,妻子孫玉蘭被招錄為公職人員。
1961年,時逢三年自然災害,為了共度時艱,國家開始精簡人員。
此時,張富清任三胡區(qū)副區(qū)長,孫玉蘭也調(diào)到三胡區(qū)供銷社上班,供銷社歸他分管。為了順利推動人員精簡工作,他率先動員妻子放棄“鐵飯碗”。
“我又沒出問題,沒犯錯誤,為什么拿我開刀?”一開始,孫玉蘭想不通。
“執(zhí)行黨的政策,不從自己做起,怎么落實?”張富清勸說妻子,“你下去了,我才好做別人的工作?!?/p>
妻子“下崗”了,人員精簡工作順利完成。
1955年至1962年,張富清的4個孩子先后出生,兩兒兩女,家庭負擔本來就重,少了一個人的收入,生活更加捉襟見肘。曾喜歡抽點煙、喝點酒的張富清,全都戒了。
1963年,孫玉蘭找?guī)煾祵W縫紉,“每天只能掙兩三角錢”。孩子們下午放學,先去地里撿別人刨剩下的土豆回來當晚飯。小兒子張健全對童年最深的記憶,就是饑餓。
上世紀70年代,恩施市有家國企來縣里招工。張富清最先得知這一信息,也知道大兒子符合條件,可他卻動員大兒子到卯洞公社萬畝林場去當知青。
他開導兒子:“我是你的父親,但更是黨的干部,我可以照顧你,群眾怎么辦?”兒子很理解,到林場住在茅棚,種地、植樹,一干就是幾年。
“人,要靠自己。如果考不上學,自己想辦法,不要指望我?!睆埜磺鍖⒆硬淮虿涣R、不說重話,但他的以身作則,就是威嚴。
今天,這個家的家風依然。
他的4個孩子,除大女兒因傷致殘外,其他3個都憑自己的努力考上學,當上了干部或職工,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沒有一個在他任職過的單位工作。按照他的“規(guī)定”,此次各路記者采訪,除了小兒子張健全,其他子女、孫輩都不能露面。
“和犧牲的戰(zhàn)友比,我很滿足”
張富清的生活簡樸是出了名的,有人說他“有吃的不吃,有用的不用”。
他說:“我不是留戀過去,而是要有個滿足?!?/p>
他心里埋著一個幾十年不變的參照系——犧牲的戰(zhàn)友。采訪時,他說:“和犧牲的戰(zhàn)友比,我還活著,吃的住的都好,我很滿足?!?/p>
多年來,張富清養(yǎng)成一個習慣,每月工資發(fā)下來,先交黨費,再買生活必需品,留出一些錢以備不時之需,最后輪流給孩子添置一些衣服。再緊張,決不超支。
然而,也有一次例外。
那是上世紀60年代初,母親病危。手捧著家里接連寄來的兩封信,張富清卻沒能回去見母親最后一面。
除了任務重、路途遠外,就是缺錢。他當時一個月工資30多元,幾乎沒有余錢。從單位借了200元寄給母親看病后,張富清再沒路費回去了。
當時,買不起布,孫玉蘭就買尿素袋染色后做衣服。兒子張健全回憶:“我的一些衣服經(jīng)常印著‘含氮量’的字樣?!?/p>
張富清也一樣,平均每條褲子要換3次補丁。1978年暑假期間,兒子女兒每天靠搬石頭、曬辣椒掙錢,攢了9塊多,為他做了一條黃色的確良褲子。也是從那時起,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不再穿帶補丁的衣服。
在三胡時,他全家住一間小屋,只夠放一張床,“擠噠全家”(恩施方言,全家擠在一起),門勉強能打開,做飯的爐子放在門外,下雨時再搬到屋里。
后來生活好了,張富清也從不下館子。逢年過節(jié),拗不過兒女們的心意,到飯店聚餐,他總是先約法三章,規(guī)定錢數(shù),不許鋪張。
如今,張富清已在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家屬樓里住了30多年。當年的同事,大都買商品房搬走了,一樓租給了商戶,環(huán)境嘈雜,他依然覺得挺好。
除了生病去醫(yī)院,他從不坐出租車。他說,來鳳縣城小,到哪兒去,就慢慢走。截肢以后,他去超市都是推著助行器去,即便不慎摔倒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