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系舟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秋分剛過,中秋將至。這是綿延千年的約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請(qǐng),更是亙古不變的紀(jì)念。那輪明月,托起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請(qǐng)關(guān)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bào)》的文章——
月到中秋偏皎潔
■張順亮
“柳下系舟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鼻锓謩傔^,中秋將至。這是綿延千年的約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請(qǐng),更是亙古不變的紀(jì)念。
月到中秋偏皎潔,人逢佳節(jié)多感懷?!爸星锕?jié)是桂子的清香,也是鴻雁的嗥鳴”——這是物候?qū)W家的洞察?!爸星锕?jié)是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團(tuán)圓的節(jié)日”——這是民俗學(xué)家的感念?!爸星锕?jié)是一塊月餅,更是一輪月亮”——這是詩人的浪漫?!爸星锕?jié)是物質(zhì)的,更是精神的”——這是哲人的睿思。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薄堕L安玩月詩序》則詮釋中秋的由來:“秋之于時(shí),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谔斓溃瑒t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故曰中秋。”從此,華夏有中秋,天涯共此時(shí)。
“云山行處合,風(fēng)雨興中秋?!睔q月不居,思接千載,中秋那一縷淡淡的月光,早已被先人滲入靈魂、攏在懷里、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僅入口入味入肝腸,還入詩入骨入相思。中秋的傳統(tǒng)之“脈”中,有著中華精神之風(fēng)、中華民族之根、中華文化之魂,托起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