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其拉甫國門哨樓。(資料圖)
轉眼又是十七八年過去了。守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高原軍歌卻依然嘹亮。今年春天,我再次踏上帕米爾高原,直通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重要口岸紅其拉甫的314國道已翻修一新。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地段,地方政府正致力于打造中巴經(jīng)濟走廊,以往遼遠荒僻的高原已然成為“國際高原風情旅游目的地”和“紅色旅游邊哨文化體驗地”。
紅其拉甫邊防連同樣今非昔比。前哨班所在的紅其拉甫達坂海拔4700米,新建的哨所與武警邊檢站比肩而立。兩個單位團結協(xié)作,同擔衛(wèi)國戍邊責任,共享邊關建設成果:前幾年,這里接通了自來水,架設了長明電,能吃上新鮮蔬菜,也能收看多套電視節(jié)目。
班長姬文志指著戰(zhàn)士的床頭說:“瞧,那里有氧氣管道,晚上吸一會兒氧,戰(zhàn)士們指甲凹陷的都少了,精神面貌比過去更好?!奔О嚅L是陜西米脂人,上士,他說:“今年年底,我的服役期就滿了。到時候,我也會像每年退伍的老兵一樣,來這里向國門告別,向界碑告別,向人生中難得的高原守防歲月告別。”
姬班長的感慨觸動了我。舊地重游,當年認識的干部戰(zhàn)士已寥寥無幾,而眼前的陌生面孔卻似曾相識,讓我讀出了熟悉的內(nèi)容:他們從初上高原時“眼前一片荒涼,心中一片凄涼”,到漸漸融入邊關擔起責任,這中間的心路歷程雖各有不同,最終取向卻殊途同歸。
從紅其拉甫回到團部的那天晚上,團政治處陳主任向我介紹新時代團隊建設的新發(fā)展。說話間,營區(qū)廣播傳出一首陌生的歌。見我側耳聆聽,陳主任解釋說,我們非常珍視團隊的光榮歷史和文化積淀,所有連隊都建起了榮譽室和數(shù)字史館,并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連歌。這首歌最初是阿然保泰邊防連一位戰(zhàn)士寫的小詩,新疆軍區(qū)的詞曲作家看到后很感動,經(jīng)過他們的加工改寫并譜曲,便成了我們的團歌《看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