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嘉季老人拿著商報,和記者說他的意見
他說,我們不主張報復(fù),但絕不能忘記,要懂得民族災(zāi)難的分量
1937年11月,南京下關(guān)江邊擠滿了逃難的人,一個月后這里堆滿了尸體;1937年逃難的龐嘉季以為很快會見到母親,誰知一走就是8年……
“這不僅是南京人的苦難,也是民族的苦難?!弊蛱欤幽仙虉笫盏搅艘晃?8歲老人的來信。他在信中對河南商報12月14日對于紀(jì)念“南京大屠殺”報道的編排提出了意見,“好像不夠重視、突出,缺乏分量”,“好像這只是一個城市、地區(qū)的悲劇?!?/p>
他在信中說:對于歷史,我們不主張報復(fù),但是絕不能忘記;對于民族災(zāi)難,要懂得它的分量和位置。
回憶篇
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6周年紀(jì)念日,在外界的紀(jì)念聲中,鄭州市一位祖籍江蘇的老人的記憶被喚起,他叫龐嘉季,76年后的今天,他向河南商報記者講述了倉皇辭鄉(xiāng)的場景、孤苦漂泊的日子,還有歸鄉(xiāng)后,南京街頭擺滿的香案。
辭鄉(xiāng)
江邊全是遺棄的行李
“日本人要打來了,我們得去避避?!?937年11月中旬,距離南京淪陷還差一個月,龐嘉季的姐姐和姐夫準(zhǔn)備乘船逆流而上,去武漢避難。
那年龐嘉季剛滿12周歲,與母親、妹妹居住在南京市江寧縣(現(xiàn)南京市江寧區(qū)),姐姐、姐夫的資金,只夠3個人乘船逃難,龐嘉季父親早逝,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母親王氏決定:嘉季跟姐姐暫時避避,她和阿妹去山上避難。
“留住男孩,是很多人下意識的選擇。”龐嘉季說,那時人們都以為打一年半載就會停,南京是首都,沒有想過會淪陷,所以,離鄉(xiāng)時有逃難的倉皇,也有暫時避難的僥幸。
南京下關(guān)的江邊,堆滿了被遺棄的行李和箱籠,黑壓壓的穿了棉袍大衣的人們,扶老攜幼跑著上船,哭喊、叫嚷的聲音將碼頭變成一個沸騰的大鍋。有人和家人告別說:我就出去避倆月,家里的生意別搞黃了。
一個月后,他們曾經(jīng)揮手告別的碼頭,堆滿了尸體。